今日能量句:「减少情绪内耗,从放下“情绪稳定”开始。」#Leo能量日签 No.0295
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和一个“一惊一乍”的人,谁更可能是人才?
嗯,你猜到了,当前科学理解告诉我们,是后者。
今天看到万维钢的专栏讲创新型人才的新研究,提到他们有个很有意思的特点——“情绪经常挺好但不总是挺好,有时候会一惊一乍,会激动也会愤怒,时而兴高采烈时而垂头丧气,绝不是一个木头人或工具人。”
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在发散和专注的状态中来回切换。
注意力发散,拓展自己的眼界,以及注意到那些平时没有留意的细节,这是创造力的源泉,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真的愿意去创造,所以还需要有强烈的动机,让自己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甚至是有点倔地认为非完成不可。
当这两种状态高频地切换,以及遇到矛盾的时候,情绪就会出现比较剧烈的起伏。
这让我想到,过去大多数人对于情绪的认知,都会认为情绪“稳定”才是好。
而现在,“情绪____才是好”,这道填空题,是时候改成「灵活」了。
所谓情绪灵活,就是能够在多种情绪中自由地转化,而不是僵硬地回应外界。
就像身体的肌肉需要灵活性一样,我们也需要锻炼“情绪肌肉”的灵活性。
最近崔璀在开年演讲也提到这一点,她说情绪灵活,就是当情绪出现时,不是一味地否定、躲避它,要求自己时刻保持情绪稳定;而是觉察它,弄清楚它为什么出现,然后勇敢面对它。不是要求自己不生气、不难过、保持积极向上;而是去跟让你有情绪的人谈话,消除误会或表达态度,让这件事真正地过去。
所谓情绪内耗,就是情绪明明已经出现,却认为这是不应该的,要求它不存在。而更大的内耗,就是总希望自己情绪稳定,却又一直做不到,陷入了自我否定。
但,这个“我要情绪稳定”的声音,如果被拿出来放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审视,就会发现它早已过时。
甚至,它可能从来都不是一个合理的声音。
就像哲学家萨特说的:「人时时刻刻保持自我克制,是一件很愚蠢、很内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