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的一个个案,和大孩子的谈话让我沉思许久,反观我们目前的亲子关系模式,心里有些许沉重。
案主是22岁的名校毕业生,即将赴美攻读硕士,还是高精尖的统计精算类专业,怎么听都是顶尖人才。她的母亲委托我为她女儿做咨询,意愿强烈却欲言又止。我建议她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她愿意,那我们才能考虑。约定时间里我们见面了。
文静清秀的姑娘特别有礼貌,声音轻细要仔细倾听,不抬头与人对视,要格外的尊重和温柔来给她安全感。慢慢地切入,用倾听和先跟后带让她打开了自己。过程不赘述,浅谈一点个人的收获。
1.父母过度的看护和爱让孩子有窒息感。但又觉得父母是因为爱,所以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接受,自己的不舒服一定是自己不孝顺,不知感恩而又自责。这样的纠结和内在冲突让孩子的能量全被卡住了。
2.曾有3年亲子中断,之后是母亲拼命的补偿,总觉得亏欠了孩子,这份内疚和歉意对孩子是沉重的负担和伤害。孩子没有充分被满足的安全感的需求,无条件被爱、被接纳需求已经是创伤,这让孩子不敢拒绝别人,不敢表达自己,不愿面对冲突和纠纷。以退让和顺从配合换取关系的维系,再加上妈妈不断的自责,真的让孩子无所适从。只能归责于都是自己不好,潜意识里资格感明显不足。
3.母亲一直抱怨孩子不跟她沟通,为什么你不跟妈妈说你的事儿,妈妈想知道你的一切,持续不断的操控、越界和对孩子的不尊重从青春期到如今,青春期被压抑的力量在22岁变本加厉的爆发成了以沉默对抗,甚至突然失控的冲突。学习里,老师一直强调尊重,甚至请尊重别人不肯沟通的权利和选择。这在亲子关系里,家长很容易想操控沟通,效果极差。
4.母亲的受害者意识强烈,你没有小时候乖了,你都不跟我说你的全部秘密了,你朋友圈把我屏蔽还被我发现了,你坐在我对面却给你爸爸发微信,我太受伤害了,我的爱不被你接受和感激,我太痛苦了。你怎么开始叛逆了,你这样都是我的失败,是我不会教育孩子……孩子痛苦的眼泪我多希望妈妈能看到,不能放手一个鲜活生命走向独立自由,拼了老命的想抓住和纠缠在孩子身上甚至心里,这不是真正的母爱,这是深深的投射和自恋吧。
5.说教、批判和指责,是对关系伤害极大的三大魔头。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里对方可以逃跑,因为是成年人vs成年人。我们更愿意欺负自己的孩子,因为父母几乎轻易锁定了胜局,立于不败之地。父母vs孩子,多么残忍和不公平。以爱的名字,打着教育的幌子,无数次的伤害孩子。你不自信,不勇敢,懦弱,不独立,不表达自己,不表现自己,不善于沟通,幼稚,不会保护自己,没有辨别力……这样的批判和否定,让孩子哪里能生出自信?操控之下,怎么独立?岂不是见了鬼?她要独立和自由,你觉得操控不能继续就歇斯底里的遏制,痛苦痛哭各种演出,她无奈停在原地,继续任由操控,你又说她不自信不独立。爸爸妈妈们呀,你们到底要孩子怎样?!
把孩子物化,是一种巨大的隐形的邪恶。作为一个独立生命,她从未被真正看到,这是怎样的失落和痛苦。父母不愿承认,潜意识把孩子作为自己面子的附属品,炫耀的资本,打击的对象,泄愤的工具。这样的物化,让孩子被动的想活成父母喜欢的样子,以得到父母的爱和接受,可生命本身的那份作为独立个体的能量又剧烈的抗争着,内心的冲突让能量消耗殆尽,如果还未盛放,却已然枯萎,那是怎样的遗憾。孩子,都是好孩子,聪慧有力,得到严谨敬畏地帮助和指导,就豁然开朗。反而是父母不自知,不自觉呀。果然,管好自己,为民除害。所有觉得孩子有问题的爸妈,请大胆假设,其实是我们自己有问题!这假设基本不会错!
我依然相信:天下的父母大多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哪怕为他们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以上的感受没有批判父母的想法,只是对自己也是一个母亲的警醒。对母亲这个身份,心生更大的敬畏。案主觉得效果不错,还跟朋友推荐,妈妈当晚和我通话40分钟,表示满意和感谢,女儿用从来没有的方式跟她说了很多话,让她很受触动,也很意外自己原来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是怎么想的。这让我也很满足,最后让我一笑的是,妈妈说:没想到是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给孩子爸爸也做一次咨询?想预约。我真的笑了,因为想起了罗老师说的,拿着手电筒照别人,看谁都有问题,就不知道自己是问题最大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