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 阴 20-27º
在别人看来,我们双职工,一个孩子又上了大学,没有沉重的生活压力,没有养孩子的繁琐忙碌,一切都是美好的,正是享受生活的时候,趁着这几年好好地吃喝玩乐才是啊。
可我总没办法让自己的心安宁下来,享受当下的每一刻。
心魔无时无刻不在吞噬我。
大片大片的空闲,却不能投入到细细品味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
怕闲下来,一旦闲下来就会无比心慌,感觉自己在辜负宝贵的余生,必须得把时间塞满,一定得让自己充实,每天得有读书的时间,有写日记的时间,有锻炼身体的时间,有听书的时间等等等等。
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自己也并没感觉到投入的快乐。
好像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硬塞给自己的,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
读书时总会游离,读着这本书,又会否定自己读的书的价值,心里会想着另外的没读的书,会放大那些书的意义,而实际上自己又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读,从而生出很多焦虑。
更新日记同样如此,看到别人写的文章短小精悍又能见微知著,反观自己每天写的拖沓冗长,像老太太的裹脚,怎么就不能像别人一样言近旨远呢?又潜意识里鄙视自己每天更新的东西。
运动时,我也怀疑自己选择的运动方式不科学合理,模式单一,起不到运动的作用,甚至怀疑自己这种运动会不会起反作用。
总之,我总是不能自控地
自觉不自觉地否定自己做的一切,总试图寻觅做事的意义。
此外,我也控制不住生出与他人比较的心。
看到其它跟我年龄相仿的家庭,夫妻二人还在致力于养孩子,而我们年纪轻轻就开始了三年的空巢老人的生活模式,每次下楼碰到五楼的阿姨,她总用一种怪怪的口气跟我们搭话,甚至眼神也是怪怪的,好像我们这个年龄不养孩子而在家过着清闲的生活是一件离经叛道的事。
因此,我就带有了一种自卑感,加上自己也有从来没能摆脱的心魔,每次跟老郑一道出入小区,我都会有一种年纪轻轻就过上清闲生活的羞耻感。
其实,这种羞耻感跟外界无关,它主要来源于自己的执念。
佛教中有贪嗔痴的说法,执念就是贪嗔痴的表现吧。
因为没有二宝,尤其没有女儿,就特别放大有二胎有女儿的意义,无论在哪儿,看到别人家的女孩,我都忍不住驻足多看几眼,内心对有二宝有女儿的父母羡慕至极,想到他们的生活虽然忙碌但多有趣啊,而自己呢,时间充裕精力充沛却精神空虚,我甚至羡慕别人家在早上八点前急吼吼送孩子下午六点前挤出时间接孩子每天围绕孩子忙成一团,我会为自己的清闲感到羞愧,我更脑补出人家有二宝有女儿的父母到了晚年该有多么幸福,而我们一个儿子大概率又不会守在我们身边,连一个说知心话的人也没有,孤独终老何等凄凉!
我越放大有女儿的好处,我的内心就越空荡荡没着没落地难过。
这种情绪使我没办法致力于当下的任何一件事,更无法投身于任何一件事而享受其中的乐趣。
它使我感觉我当下的任何一件事相比于养孩子,都是毫无意义的。
被心魔纠缠,而无法摆脱,是一件极具杀伤力的事情,它消耗着你的精力、情绪,使你坐卧不安,气急败坏,甚至灵魂出窍。
这种杀伤力不仅伤害自己,也会波及他人,你的坏情绪会地毯式轰炸他人,因为你觉得导致这个让你无比痛苦又无法弥补的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身边这个人。
你的情绪无限蔓延,甚至你可以看到它一片一片在心里铺开来,又在一个地方轰炸开。
直至看到一篇简友的文章,我的内心像突然被照亮,阴霾迅速消散。
文章记叙了一位八十四岁的老太太,不但生活自理,还能自己开车出去办事,而她一生没有自己的子女,只有养子,但她有自己的积蓄,更重要的是一辈子乐观豁达,不在小事上纠缠,所以,年纪虽然已到了深度高龄,但依然硬朗。
文章里还有一句话是说据他观察,有子女的老人的寿命甚至还比不上没有子女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是否有据可依,是否科学合理,但它还是给了我很多安慰,使我不再纠缠于自己没有别人家子女多也就没有别人更幸福的心魔中去。
但我无比认可一点:心态比什么都重要,保持乐观豁达,拥有良好的心态,这才是身体健康颐养天年的良方。
人的幸福怎么能由有没有女儿和子女的数量来定义呢?
这种执念看来是格局不够,荒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