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推荐了企鹅口袋书系列尼采的《与孤独为伍》,今天也推荐这套系列的书《论人类认知之盲点》。这套系列经过我数天上下班的翻阅,真心觉得——如果,想在碎片时间里抽时间阅读,这套书非常值得入!一只手就可以抓住书本,很方便。系列一共有6辑,每辑有10本,加上电商的活动,平均下来很便宜。
这系列的书除了还有两个特点:一、双语,对英语学习者、或者翻译挑剔者比较有用;二、中文部分内容是节选的,所以还是合适碎片阅读,想学到更多的,还是建议大家读大砖头。
我读:
《论人类认识之盲点》
BY:威廉·詹姆斯
Part 1
自然遭到破坏
真的是盲目吗?
森林被破坏了。人类“改善”了它原始的状态,却留下了丑陋的一幕,就像是森林的得到了溃疡。没有任何人工的优雅来弥补自然美的消逝。事实上,这些开垦者的生活是丑陋的,是水手所描述的在没有帆的桅杆下顺风航行的原始状态。他们又回到了到这儿来的我们的第一批祖先的生活状态,中间几代人努力的成就对于他们的生活没有丝毫的意义。
再谈一谈回到自然!驶过这凄凉的一幕,我心情沉闷地对自己如是说。为后代,为自己垂垂老时,可以谈论美好的乡村生活!绝不能徒手开垦荒凉的土地!绝对不能不融入文化的成果!人类几个世纪积累的美丽和成就是神圣的。这些是我们的一场,是我们生而享有的权利。没有一个现代人会愿意生活在这种原始地,赤裸裸地掠夺自然的状态。
然后,我对为我开车的山里人说:“这些新的开垦者是什么样的人?”“所有人,”他回答说,“如果我们不开垦这里的一个山坳,我们就不会幸福。”我突然间意识到我原来忽略了眼前的形势和其内在意义。对于我来说,砍伐这件事情除了是对大自然的掠夺外,别无其他意义可言;所以,我想对于那些健壮的臂膀和无知的斧头来说,眼前的这一切同样没有其他意义可言。但是,当他们看到那些隐藏的树桩的时候,他们所想到的是个人的胜利。
简而言之,在我眼睛里,砍伐所带来的只是一张丑陋的图片;而对于他们来说,却充满着道德的记忆,唱响一曲责任、奋斗和成功之歌。
Part 2
快节奏的生活,
慢享受的神游。
我和太阳、大地独处,而且绝对只有我自己。躺在草地上,我的灵魂对大地,对太阳,对空气,对遥远的大海,对远的看不见的……窃窃私语。强烈的情感让我兴奋,我和大地、太阳、天空,被白天的强光遮掩的星星,以及大海亲密交流,——这些感觉令人震撼的深度无法用言语表述。心里怀着这些感觉……如果哪位牧羊人看到我躺在草地上,他一定在想我只是休息几分钟。我没有做出任何外部的表现。谁能想到,当我躺在那里的时候,我的内心如何激情澎湃!
在一个愉快的午后,在一架百老汇的马车上这样驾驶几个小时,你知道,对于我来说这些是永无止境的娱乐、学习和放松。当你经过的时候,你看到了所有的一切,一种生活方式,无穷无尽的生活全景图——商店、富丽堂皇的建筑和巨大的窗户:在宽阔的人行道上,一群群着装华丽的女士经过,风格优雅,容貌美丽,与其他地方所见甚是不同——实际上是一群完美的人……你一定想知道,在一个美丽的日子里,所有的这一切对于我这样的一个流浪者有着怎样的魅力。看着忙碌的世界在我身边移动,为了我的乐趣,展示它自己,而我放松地、享受地、看着这一切,用心观察。
我思:
《像一只狗熊一样在草地上打滚》
BY:CL
既然我这个标题和Part 2的内容比较相关,就先说说我对于Part 2的想法。
在高中的某一天,同桌扎扎莉痴痴地对我说,在阳光灿烂的时候,真想像一只狗熊一样欢快地在草地上打滚。当时,我只是觉得她的想法萌萌的。但在今天写这篇推的时候,对于威廉·詹姆斯的慢生活的描述,不由就想起扎扎这句话,其实这种生活对于世俗来说,是不是值得否定呢?
在草地上打滚的时间,对于狗熊扎扎来说是有价值的;对于旁人来说,可能是虚度光阴。而这些价值判断由人的经历、认知、拥有的物质水平等等决定的。所以,以自己主观看法的角度来去断定一个行为是否具有价值,这是件非常不科学的表现。
Part 2里提及了一位流浪者在纽约市自由自在地过度过他的时间,对于我们这些过习惯了快节奏的人来说,可能对于这种消费行为很不理解。顺便我也来好奇一下,你是如何消费掉你的周末。
如果是各种娱乐消费充沛周末的话,恭喜你,你是一个对于商业价值标准来说,你是一个大好人,因为你的行为举止满足了中国“三大马车”的前进。如果你选择宅死、无所事事、或者选择消费成本最低的大自然,你就可能不讨好商业价值观念。
深想一点,只要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对于自己始终来说就是一件好事。
在书籍《美丽的新世界》中,实验人员通过电击来改变婴儿对书籍和花朵的喜爱,让他们长大之后受到这个“本能”而不再选择看书和大自然这种消费低的方式。放在我们现实社会中看,强加的观念,何尝不是就像电击一样,让我们选择了被改变的“本能”喜欢的东西,去选择商业的消费方式、甚至还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模式,这些喜爱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可以像一只狗熊一样真正本能地在所爱的草地上打滚,这就是一件更好的事情。因此,我把扎扎具有哲理性的话作为这篇推的标题,后面涉及Part 1的内容和标题关系不大。
Part 1让我想起在上一年,很多人都在聊柴静的《穹顶之下》,以一名记者、以及母亲的身份的柴静,发出了对灰霾严重的担心,并指出一些解决问题,淘汰什么行业,政府应该做什么。
这个纪录片一出来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每个行业都有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觉得片中的数据不严谨、不科学;也有在钢铁行业的朋友提出钢铁冶炼的重要性;也有人站在煤老板的角度提出这些破坏环境的举止,环境重要还是生计重要的问题。
其实对于种种问题,体现出柴静在一些层面是具有盲目性;煤老板降低成本去大量生产,也是有他的盲目性;拿我国的国情和国外的情况对比,也是盲目的。
总的来说,当眼睛看去一个地方,视线就要抛弃另一个地方。
由此,我画出下面两个图,并引发一些思考。
一个人去看事情的时候,他的背后,还有余光所达不到的地方都是未知的,对于个人来说是他们的盲目点。
如果一个群体看事情的时候,他们一起面向的地方可能不会有盲目点,但是谁能100%肯定,他们一起围绕的一个观点的实质是可知的,可能面对他们的也是未知,也是盲目的。当认同一个观点的时候,盲目点的圈子会变更大,背后的未知也许会更多。
由此,我想:我们大概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能笔直地注视着一个地方,试试转头看看完全对立的背后,无论是想法还是知识上收获的东西会变多吧。
最后祝大家周末愉快,过得像狗熊一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