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军训的时候,教官是南方人。
有一次班里几个男生与教官斗气,导致我们全班站军姿的时间特别长,当时感觉像是过了几个世纪。教官于心不忍,休息时跑到我们几个身体羸弱的女生跟前嘱咐,中午要多吃点好的。
有大胆的女生起哄,说教官你请客呀?
好呀,想吃什么?教官问。
饺子!
我到现在还记得,教官当时五官扭曲的脸,对他来说,将整块的肉,剁碎,再加点别的青菜,用淀粉和植物油做粘合剂,做成肉团,再包裹进面片里,煮熟……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无聊的工序。他感觉匪夷所思。
也是他,给我的世界引进了一个新的词汇:汤圆。
直到现在,每年元宵节,我把盛着汤圆的汤匙往嘴边送的时候,脑子里还回荡着教官当时对汤圆的溢满之词。
我一度以为汤圆和元宵是同一种食物的两个名字,南北叫法不同而已。直到有一年去江南游玩,我被朋友拉着去吃了一碗汤圆。
那是一碗能够让人心情愉悦的美味。它柔糯可口,清爽,香甜,让人欲罢不能。
也是那次出游,我品尝了嘉兴肉粽。
粽子,自小便是我极爱的美食。小时候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亲自动手做粽子给我们吃。蜜枣,豆沙,粽叶,棉麻绳……看着妈妈准备的过程,也是我们口水吧唧吧唧往下掉的过程。
包粽子的时候,尚能趁妈妈不备,偷个蜜枣吃。
粽子做好,温柔的妈妈会忽然变得严肃起来,一次次打掉我们伸到馒头筐里脏兮兮的小手。等会儿,等会儿。
妈妈边掀锅,嘴里念念有词,先敬神,再敬祖宗,最后粽子盛出来,也轮不到我们吃,要先给奶奶送去。
不止逢年过年,小时候只要改善伙食,都是这个套路。
因着妈妈的心灵手巧,我得以吃各种粽子。豆沙的,红枣的,香芋的,八宝的……我爱极了粽子,曾扬言:只要是粽子,来者不拒!
吃过肉粽以后,我再也没提过那句戏言。
自然也再没说过,打死都不吃汤圆的浑话。
南方的汤圆跟北方的元宵是不同的。元宵是滚出来的,馅是硬的,汤圆是包出来的,馅带汤汁。
我第一次吃元宵时,想着教官的描述,内心激动不已。元宵入嘴时,许是期望值过高,只觉得又粘又滑,不死心地咬一口,想从馅里品尝出教官当年描绘的美好,结果只有一个字:烫!
也是那时,说出了“打死都不吃汤圆”的笑话。
真的,后来很久,想起那碗浆糊,还是觉得沮丧极了。
可是江南那碗香糯可口的汤圆,却入了我的梦。
关于美食,以前我觉得没有尝过,便没有发言权。后来,包括现在,我觉着吧,即便品尝过,发言权限也是有限的。
就像“菠萝遇上盐,更香甜”这些绕口的事实和感受,不可置否。
每一味美食,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愈了解,愈发觉得自己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