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文明之旅》1001:在挑战中照见自己,于传承中书写人生
我们常常在历史中寻找答案,却发现那些朝代的更迭、文明的演变,背后都映照着同一种规律——人,总是在应对根本性挑战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的蜕变与超越。
《文明之旅》中有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所有人文历史的变动,都是为了应对当时人面对的那个挑战。这个挑战折射了大宋朝廷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这句话,何尝不是在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
挑战,是照见真实自我的镜子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挑战,每个人也有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那些让我们痛苦、困惑甚至怀疑人生的时刻,其实都是成长的绝佳契机。
这让我想起阳明先生倡导的“事上磨练”。他在《传习录》中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真正的人格完善,不是在风平浪静时的空谈,而是在风浪来袭时的坚守。
比如,精心准备的重要活动因为突如其来的大雨而被打乱,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抱怨天气、责怪预报。但更深层的修炼,是转向内心:我为什么会如此愤怒?为什么无法接受计划的变更?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我对控制的过度执着,或是对不确定性的深深恐惧?
每一次挑战,都在精准地揭示我们生命系统中的“根本性问题”。它不是一个需要被清除的故障,而是系统需要升级的提示。我们无需感谢痛苦本身,但要敬畏这次升级的机会,感谢那个在困境中没有放弃、勇敢启动升级程序的自己。
真正的放下,不是强行遗忘,而是通过持续的自我觉察,看清事物的本质,让内心回归平静与清明。哪怕只是在最重要的一两件事上守住本心,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传承,不是枷锁而是创造的基石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能创造历史的,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所以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这段话,放在个人成长上同样适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家庭和早期教育,这些构成了我们心智的初始土壤——既有滋养的养分,也有需要改良的板结。那些代代相传的思维模式、价值判断,就是阳明所说的“心中贼”,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决定。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再天真地认为改变可以凭空发生。真正的创造,始于对自身传承的深刻理解与辨析。
罗翔老师曾说,人最大的痛苦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而这正是阳明心学发出光芒的地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道却做不到,说明那还不是真知,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了解。
如何跨越这道鸿沟?
“吾日三省吾身”不是简单的反思,而是扫除“心中贼”的日常修炼。每天检视:哪些念头出于私欲?哪些行动偏离了良知?
“学而时习之”的“习”,更重要的是实践。将“知行合一”的道理,用在每一个生活场景中——在想要发怒时练习包容,在面临恐惧时练习勇敢。
于是,创造个人历史的路径变得清晰:
在既定的生命传承中,借助每一次“事上磨练”的挑战,持续进行自我觉察的功课,以抵达内心的良知为方向。每一步这样的实践,都是在书写属于自己真实而向上的生命史。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
《文明之旅》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文明的进步源于对根本性挑战的回应。我们个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都在同时扮演三个角色:
自己是生命的“历史学家”,客观记录过往;
是应对当下挑战的“政治家”,在现实中做出选择;
更是为未来确立方向的“立法者”,决定生命的走向与价值。
真正的“致良知”,不是追求完美无瑕,而是在生命的每一个“挑战-应战”中,保持清醒、勇敢,并不断校准航向。我们背负着传承的行囊,航行在充满未知的人生海洋上,而内心的良知,就是那永不熄灭的灯塔。
当挑战来临,愿我们都能把它当作照见自己的镜子;在传承的重负下,依然勇敢地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这或许就是我们在纷繁世事中,能够把握的最真实的创造。
本文源自《文明之旅》观影感悟,融合个人思考与阳明心学体会,愿与同道共勉。
以下内容为本文草稿:
观《文明之旅》1001感悟草稿简记
受启发1,“所有人文历史的变动,都是为了应对当时人面对的那个挑战。这个挑战折射了大宋朝廷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个人小想法:
做为个人,能发生质变的(比如原认知,性格,也就是个人的人文变化),多数情况下也是当人生面对一个严重挑战。这个挑战折射了自已的根本问题。(例如:性格缺陷或成长背景给自已带来的影响或正因自已的自身优势带来的反面效应)
因此当我们遇到挫折,怀疑人生或者怀疑信仰时,我们要想的不是我怎么这么倒霉、对方怎么这么坏,或是这个世界太黑暗,而是要反思从自身出发深层原因,我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事,它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当然例如,看过天气预告今天是大晴天,你出门后又却遇到了下磊雨破坏了你的计划影响很严重,反思的是为什么我看了预告无雨但老天爷它就是下了破坏了已准备好的事有了非常大的坏影响,这个结果变坏真的就只是因为天气预告不准这一个因素吗,这么重要的事有没有设计预案,有没有预备第二第三案,即使就只是因为预告不准而形成,无自已任何原因,那我情绪不是一时的受到影响,而是为此长期持久的严重的受到影响,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或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或者价值观是不是需要重新审视呢?)
看到“所有人文历史的变动,都是为了应对当时人面对的那个挑战。这个挑战折射了大宋朝廷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这一段时,提醒了我,面对挫折、痛苦时,要学会从挫折中、从痛苦中吸取经验让自已成长。不用感谢生活或其他人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但要感谢自已把握住他人给自已带来痛苦时勇敢的学会了成长。也许 这个成长是能力的提升,或许并没有带来能力提升只是让自已学着拿的起放的下,又或者即没有能力成长,也没能学会拿的起放的下,但尽量避自已人生最重要的一 两件事上,不让其影响,接受其他时间或事在受影响,给自已希望,我通过时间可以减少它对我的影响。
受启发2,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能创造历史的,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所以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个人小想法:
曾听过罗翔老师好像说过:人最大的痛苦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这一句与本节目中的上一段综合起来对我的启示是:做为红尘中的一只蜉蝣,虽无法给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惊天动地的历史,但我可以给自已的人生创造历史。
如何创造呢?
正如马史思所说,“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能创造历史的,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创造自已的历史就要多读圣贤书致良知。虽然人最大的痛苦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但”所以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在践行致良知时,“吾日三省吾身“,”学而时习之”是必修课,行虽不能致心向往之,让自已痛并快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