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儿时,每逢春节,平谷的庙会便成了十里八乡最热闹的去处。天还未亮,村口的老槐树下就聚满了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要去庙会上买些什么、看些什么。
庙会设在村东头的关帝庙前。红墙黄瓦的庙宇在晨光中格外醒目,香烟缭绕,钟磬声声。庙前的空地上,早已支起了各式各样的摊子。卖糖葫芦的、卖年画的、卖泥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最吸引人的是那些卖小吃的摊子,炸糕的香气、豆腐脑的热气、糖炒栗子的甜味,在寒冷的空气中交织成一片温暖的氤氲。
庙会上的戏台子总是最热闹的地方。村里的老艺人们穿着褪了色的戏服,咿咿呀呀地唱着《杨家将》。台下挤满了人,有踮着脚尖看的,有骑在父亲肩上的孩子,还有坐在小板凳上嗑瓜子的老人。戏唱到精彩处,叫好声、掌声响成一片。
最让我难忘的是庙会上的"跑旱船"。村里的年轻人扮作渔夫和渔姑,踩着高跷,撑着纸糊的船,在人群中穿梭。船头挂着的铜铃叮当作响,船尾飘着的彩带随风舞动。看热闹的人们跟着旱船跑,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如今,庙会依旧年年举办,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那些熟悉的面孔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游客。庙会上的摊子也变了,多了些时髦的玩意儿,少了些乡土的气息。只有关帝庙前的香火依旧,在寒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热闹。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想起儿时的庙会。那些欢声笑语,那些烟火气息,那些淳朴的面容,都成了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或许,这就是乡愁吧,一种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一种对故土深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