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崇洋媚外,就整体来说,我真的很喜欢美国的教育理念,他们尊重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可以让孩子们活出真正的自己。而身边的很多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喜欢让孩子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比来比去让孩子们一直活在别人的标准里。
为什么对这个话题感受至深。因为我从叶子身上也发现了这个毛病:吃饭喝粥没有得第一就不开心;我当着她的面夸别的小朋友,她会有意见;有时候幼儿园回来,会告诉我她是第一个吃完饭的小朋友,比谁谁吃的快。当然这与家长的引导密不可分,为了让她多吃多喝点,总是刻意让她去追第一,可是想来这些其实得不偿失。
举一个陈忻老师儿子所在幼儿园,对待孩子们“比较谁吃多谁吃少”问题进行引导的例子。老师们不鼓励这种没有必要的“竞赛”,而是淡化幼儿之间的这种“比”,老师会说:“你们的胃,就好像一个小口袋,每个人的口袋大小是不一样的。吃饭不是比赛,而是为了让你们得到足够、均衡的营养。如果觉得自己的小口袋已经装满了,有足够的能量帮你们长大,就可以离开桌子了,不要比谁吃得多谁吃得少”。这就是引导孩子关注事情本身和注重过程最好的例子,而不是让孩子们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自我。
今天带叶子出去吃饭的路上,我告诉她前两天下雪过后我就在这个地方骑车被摔倒了。她的反应是:妈妈不如爸爸技术好!借机我告诉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爸爸开车骑车技术高,但是妈妈做饭比爸爸好吃……不要因为某一件事去否定一个人。
这样说并不是说引导孩子具有竞争意识不重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面对每一次比较时,我们应去想这种比较有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比较的关键是,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客观的评估并接受自己,当遇到挫折时,关注的是如何寻找最优解决策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