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熄灭妄心的前提,是你必须先学会观察自己的心灵。
2、如何观察呢?简单来说,就是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觉知。
自我觉知。就是你对自己每分每秒的心理活动、情绪起伏、精神状态都一清二楚。
3、仿佛你的躯体、念头与你是三个独立的个体,你的念头是过客,你的躯体是城镇,而你则是一言不发但观察入微的旁观者。
经过长久的有意识的训练之后,观察状态会变成一种呼吸般的自然存在,你将无须再刻意而为之。
这时,念头消融了,独立的三个个体将慢慢变成了两个——躯体和你,然后你还会发现自己与躯体又跟世界融为一体,变成世界的组成元素之一,再非某个独立且真实的存在个体。
4、“真心息妄”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方法叫做“觉察”,就是观察的同时谨防妄念生起,一旦发现自己在胡思乱想,就要立刻斩断念头,不再想下去。
不怕念起,只恐觉迟。
对于那些时时诱惑你的念头,你一定要学会拒绝,千万不能跟着它走,因为一旦放松警惕,它就会用许许多多的理由来迷惑你,让你对自己已经做出的决定产生怀疑和犹豫。
第二种方法叫做“休歇”,也就是“放下”。
意思是说,放下你的分别心,别用它来衡量眼前的人事物,不去计较好还是不好,应该还是不应该,靠谱还是不靠谱。
观察之后,放下便是。
第三种方法是“泯心存境”,修行时,妄念起时,便令其消灭,不管外境如何,但息自心即可。妄心要是息了,外境便不能为害了,古人称之为“夺人不夺境”。
庞公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第四中方法是“泯境存心”,杀灭外境,而独存真心。
也就是说,你只要明白所有事物都是海市蜃楼般的存在,早晚会变成一种终将消失的记忆,也就不会去在乎它。
行此法时,将一切没在诸境都观为空寂无常,只存真心,孤标独立?
第五种方法是“泯心泯境”。这是说,你不但明白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还要明白自己的心同样万变。
第六种方法是“存心存境”,这意味着你必须不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不因经历而生喜恶等各种情绪。
实际上,做到这一点。你也就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自由。
只有当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相互独立,对外界发生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又不会被它所影响的时候,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实现完全的自主,这种自主就是古人说的“存境存心”。
第七种方法是“内外全体”。世界万象皆不离真心。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和你》,阐述了实现不朽的两种可能:其一是让巨大的存在消解自我;其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足够博大,能够包容整个宇宙和自然界。
试想,假如你的音量大到能包容整个外部世界,外界与你必定融为一体。既然本为一体,又怎么会存在一丝半点的对立?没有对立。自然没有分别,自然就没有了滋生妄想的土壤。
当然,实现这种包容的前提。仍然是明白外部世界不过是梦幻泡影,本质为空。但它不是“空无一物”的空,而是真心般的湛然空寂,具有无数种可能性的空。
大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
第八种方法是“内外全用”。
当你真正能安住真心时,所有的外境与自己的心念就成了真心生起的妙用。你不对它们做任何有意识的分析与评价,不用思维、经验、标准和概念去衡量它们,不用对立的概念来区分和归纳它们。
也就是说,你需要走路便走路,需要睡觉便睡觉,需要吃饭便吃饭,不要给这些自然而然的行为加上许多目的、方法和评价。你只管保持当下的轻松自在便可。当然,仍不能丢掉清醒的觉知。
第九种方法是“即体即用”?眼前万法,既是真心之体,又是真心之用。
真心的灵明能生起无穷的妙用,比如闻到米饭馊就显得饭已坏掉,但它并非妄想,而是一种超越概念和意识的直感。
只要每时每刻都保持清醒的觉知,同时又安住在空寂的状态之下,就既能享受“空”的轻松自在,遇事也能有敏捷的反应,这样一来,又何须对事对物多做猜测与联想?
第十种方法叫做“透出体用”。
它的意思是说,你不用管什么是体什么是用,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什么是外什么是内,什么是烦恼什么是菩提,你尽管把一切概念与对立通通放下,不思前也不想后,只管专注于当下,随缘任运,清明于当下,这样一来,你自然不会生起妄念。
5、这十种方法源自《真心直说》,都是很好的入道法门,你只需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长期依法锻炼,便定能使心灵与生活产生巨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