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不怎么看剧的人来说,甚少会将一部电视剧翻来覆去地反复看,除非这个人对这部剧情有独钟。而我对《甄嬛传》,就是如此。迄今为止,我看《甄嬛传》的次数估计超过一百次,目前还没有哪一部剧能超过。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大多能倒背如流。可以说,我现在是《甄嬛传》的铁杆粉丝。
但最刚开始,我并不喜欢这部剧,甚至还非常抵触。
一、抵触
《甄嬛传》开播后,一时间变得非常火,很多人都在说它好。也可能是跟我说的人只能说《甄嬛传》好,却不能说出它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所以我并不能感同身受,再加上当时学习压力比较大,对于这种宫斗剧,我觉得他们不务正业,所以对此不屑一顾。
一群人吃饱了饭没事做、整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围着一个人斗来斗去,得到了这个人的认可就受宠若惊,得不到就灰心丧气,看到这种套路的剧情,真的非常可气。不好好学习上进,不努力工作,以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当然,这是在我没有了解《甄嬛传》之前的看法。
虽说不喜欢这部剧,但因为《甄嬛传》实在太火,当时很多电视台都争相播放来提高收视率,所以我也看了一些零星的片段。然后,我把这些零星的片段加上宫斗剧的套路,拼凑出了这样的故事:女主从默默无闻变成皇帝的宠妃,皇帝对女主青眼有加另眼看待,放着后宫佳丽三千不要,眼里只有女主一人。
然而,剧情若一直这样下去,就只能花好月圆大结局了,所以编剧要制造一点激烈的冲突,来刺激一下观众,调动观众的观看欲,顺便升华一下女主和皇帝的感情。
所以,女主和皇帝开始出现矛盾,女主责怪皇帝:别人欺负我你为什么不为我做主?皇帝责备女主:我有我的苦衷你为什么不体谅我?然后,决裂。当然了,后面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皇帝和女主又和好了。不过嘛!夫妻之间总是有些矛盾的,爱的越真,伤的越深。女主和皇帝在后期慢慢疏离,最后彻底反目,相爱相杀,直至一方倒地,然后故事结束。
当时我对《甄嬛传》的看法,大致如此。
直到《甄嬛传》播出了两三年后,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我把《甄嬛传》看完了。从这时我开始了解《甄嬛传》的剧情,也发现这些剧情的发生是可以理解的,女主不是无缘无故的寻愁觅恨,皇帝也不是没头没脑的情有独钟,里面配角做一些事,也都有着真实而明确的原因的。
这也使我思考,我之前的看法是不是错了,我排斥它、抵触它,是不是源于不了解它?
二、认同
自此,我了解了《甄嬛传》的剧情,但内心并不能认同它。我能理解里面的人物做的一些事,但是却不赞同。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妙龄女子明明才貌双全,却觉得嫁给匹夫就是明珠暗投草草一生,而成为宠妃才能光耀门楣前程远大。
更让我不理解的是,而那个皇帝还是到了不惑之年的中年大叔。这也是最让我出戏的地方,我在看剧的时候,丝毫没有体会到皇帝与嫔妃们的感情。实在太难了,以往看的电视剧里,都是俊男靓女郎才女貌的,而这个,怎么就像是父亲和女儿在谈感情呢?
不过还好,剧情比较紧凑,里面的配角也表现得出彩,加上台词比较有韵味,各种服装道具都精致,剧情矛盾冲突处理得恰到好处,另外,里面的里面的女演员大都很好看,所以我的注意力从帝王与妃子的感情挪开了。
再后来,经历一些事,也渐渐明白,一个人的命运,和这个社会是息息相关的。时代的尘埃,压在普通人的肩上,就是一座大山。今天的女孩子可以读书上大学,可以选择工作来输出价值,从而得以正常生活。但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时代,女性是没法参加科考的,也不能抛头露面,一辈子的命运际遇几乎就交付于父亲和丈夫。而父亲和丈夫的命运呢,大多由身权力中心的皇帝决定。
既然如此,那就直接走向权力中心吧!走向它,可以提升社会地位,改变家族命运,进而可以得到荣华富贵。因为社会资源的配置都在权力中心,所以很多年轻女子更愿意通过选秀被皇帝纳为妃子。爱不爱先不谈,年龄大也不考虑了,靠近权力中心,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本,才是人生赢家的王道。
不过,这也正是无数女子的悲哀。帝王的嫔妃无数,若没有些竞争资本,只能在这种激烈的斗争中败下阵来。而失败的结果非常惨痛,要是在宫外估计还能靠劳动养活自己,但在宫斗中失败,往往意味着会赔付所有,包括自己的生命和家族的前程。
当然喽!就算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了皇帝的宠爱,可帝王生性多疑,选择对象又多,花无百日红,要能一直保持皇帝的青睐也不大可能。而一旦失宠,处境就会变得非常可怕。宫中的人多是拜高踩低,当一个人身处谷底的时候,难免会被落井下石,此时也正是竞争对手的最佳下手时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危机四伏,在此会真切地体会到。
如此你会发现,成为宠妃其实是一项风险投资,成本高,收益高,风险也高。
投资成本:美貌、才华、家族背景、家族及自身性命
投资收益:宠妃能够获得锦衣玉食,得到市面上最好的衣服和化妆品,还能提升社会地位,获得一些人的追捧。家族能因宠妃而升官进爵,进一步靠近权利中心,获得更多的资源。
投资风险:竞争压力大,竞争对手多,竞争环境复杂多变、充满危险。皇帝喜好阴晴不定,又多疑独断,今日还与你谈笑家常,明日就可能和你彻底翻脸。另外,更多妃子获宠的资本是美貌,而美貌并不能长期保值。色衰而爱驰,爱驰而恩绝,君王向来寡情薄意,许多妃子也难免踏上红颜未老恩先断的命运。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也写到,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多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所以,至此我不再将《甄嬛传》简单看作是帝王嫔妃感情史,而更愿意看作封建社会宫廷女子生存史。女子博宠,先为生存,至于和帝王谈感情,那是极少数人能完成的高难度动作。
至此,我对《甄嬛传》的剧情达到了认同。但《甄嬛转》这部剧,是值得细品的,从中能体悟出很多东西来。
三、细品
第一次看完《甄嬛传》,我就将它放在一边了,然后继续我的学习和生活。然而,有些非常真实的东西,会与你产生共鸣,在经历类似场景的时候,内心深处就会唤起它。比如甄嬛入宫前父亲嘱咐她:不指望大富大贵、宠冠六宫,但希望能舒心快乐、平安终老。独自一人在陌生城市遇到挫折时,难免会想家,也就会想到父母的叮嘱,进而想到甄嬛父亲对她的嘱托,内心能因此宽慰不少。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所以隔一段时间后,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甄嬛传》,本以为就只是把剧情再复习一遍,但令我惊奇的是,很多情节竟然暗藏玄机,事情的真相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而我之前一直没看出来。比如安陵容在很早之前就黑化了,皇后从始至终都是坏的,华妃一刻不停地争宠害人,浣碧曾经陷害甄嬛。
再仔细看,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情节,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是伏笔。当然,无数细节又能顺畅连接且逻辑自洽。故事情节经得起琢磨,故事逻辑经得起推敲,好书不厌百回读,好剧也不厌百回看。
后来我经常看这部剧,每次不论从哪一集开始看,都能看进去。不论哪个情节,似乎都能与当下的状态产生连接。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对话非常自然,有点《红楼梦》的味道。
另外,金句也很多,许多诗词俗语都是从这里学的。比如皇后劝皇上:“不偏爱,懂节制,方得长久”。皇上对眉庄说:“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得了长远”。眉庄说自己喜欢菊的气节,因为它“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当然这样暗喻了人物的命运。
当然喽,妙语连珠、金句最多的还是“后宫状元”甄嬛,除夕夜许愿“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最终事与愿违。与皇上决裂时背了卓文君的怨郎诗,以此明志:“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后面皇上要送甄嬛去和亲, 甄嬛为规劝果郡王,又朗诵了 冯延巳的《长命女》:“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至此之后,甄嬛与果郡王再见已成死别。
但是,文采斐然只是一方面,细品《甄嬛转》当然不止台词,就像读书不能一味寻章摘句一样。如何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好好过活,或许才是《甄嬛转》更想让我们体味出来的东西。
备注:这是《甄嬛转》观后感的第一篇,之后打算写《甄嬛转》的一个系列,暂定人物篇和记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