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各种社交活动中,人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别人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着别人。
年初女神读书会确定了共读《终身学习》一书,这是由美籍华人黄征宇所编著。
本书的副标题是,人生的六堂必修课,而且斯坦福和哈佛没有教。
作者说,为了寻找答案,用去1年时光,旅行20万公里,花费50万美元,自此走上终身学习之路。
上述数字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们阅读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这里,仅根据我自己的领读部分来做分享。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四章:谁在影响我们,谁在定义我们
本章第1部分——直达人心的影响力
首先请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你的每笔消费都是理性的吗?
第二,你是否有被人影响而投资,结果失败的经历吗?
第三,你的个人影响力IP是如何打造的?或者,你准备如何打造个人IP?
显然,这是谈影响力话题,包括我们如何影响他人,和怎样受别人影响的内在原理和实践。
一、引例——华尔街的世纪骗局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很难做到:一件是“让别人把钱放进你的口袋”,另一件是“把你的想法放进别人的脑袋”。
做到其中一件事都很难,但是偏偏有人同时做到了这两件事。
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诈骗案制造者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他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一种金字塔式(传销)骗局,最早由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
发明”的,因此而得名。后来被广泛用于投资诈骗的统称。
“旁氏骗局”,简言之,就是利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将新投资人的钱用来支付老投资者的利息和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者进来。
从1990年开始,到2008年事情败露,期间,麦道夫以“稳健且高回报率”的投资,把自己塑造成为华尔街的传奇人物,吸引5000多个投资者及机构上当,涉案诈骗金额超过650亿美元。
这个世纪骗局涉案金额之巨大、受害者阶层背景之高端,时间跨越之久,都是史上罕见的。
哈哈,扎心的问题来了:请问,你有没有过投资被骗的经历呢?
我前几年曾买过P2P理财产品,后来暴雷了,损失了一部分钱,沉痛的教训啊!
千万不能偏信,不能贪心。哈哈,好在损失不多,现在掀篇了
二、你的购买消费都是理性的吗?
其实,商业中存在大量不理性因素。
商家为了促销商品,通常采用降价和提价这两种营销手段。
首先,商家最常用的是降价促销,让更多的人买得起,享受打折优惠带来的甜头。
这点我们深有体会。“双十一”常被剁手,而后有痛感。之后再剁手,......
然而,抬高价格也是商家惯用的营销伎俩。有时人们受“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消费观支配,认为“贵就代表好,代表稀缺”
在观念和习惯上,人们认为“好的商品往往更贵”,但并不是“好的商品则一定更贵”。只能是说“好的商品,十有八九是贵的”。
但人们为何忽视那10%-20%的概率下,而多花了冤枉钱的情形呢?
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去确认商品的价值,别花那些冤枉钱呢?
书中讲到,我们的大脑运转是要消耗人体很大比例的能量,因此为了节省能量消耗,我们常常依赖本能和过去经验去行事,这种做的后果一般也差不到哪里。
例如,我们在买昂贵的物品时候,比如劳力士手表时,一般不会仔细查阅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哪个设计师设计的,工匠的资质如何等等,只是凭着我们简答的常识“一分价钱一分货”来判断即可。
因为这样的购买决策效率较高,即大脑运转的投入产出比的数值较高。
不知道大家有类似的消费经历吗?
总之,人们消费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但是大概率下是买对了商品,凭借商家的促销手段、我们的经验和常识来进行消费决策,这样做的效率是比较高的。
三、影响力产生的六大原则
一谈到在说服力和影响力领域的大师,就不得不提到《影响力》一书的作者,他就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教授罗伯特.
就是这本书,见下方图片:
本书是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经典作品,风靡全球30载,被引述率高居社会心理学之冠,《财富》杂志鼎力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亚马逊推荐的“人生必读100本书”之一。
大家有时间也可阅读学习。
本书阐释了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极具说服力的六大基本原则:
互惠性原则、稀有性原则、权威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社会认同原则和相似性原则
作者黄征宇就是参加了这位西奥迪尼大师开设的影响力课程,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并实践的。
1. 互惠性原则
互惠的意思,大家很熟悉,也是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利他主义、极致利他行为。
可以说,几乎人人都是互惠互利的,首先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爱心服务他人,这样做的最终结果也是利己的,自己也终将得到正反馈(比如,获得夸赞、学到技能、扩大个人影响力、获得收入等),而且反馈的往往是价值更高的东西,这对于打造个人IP都有利无害。
也就是说,互惠的本质是,为了影响他人而取得好的效果,应该是首先给予别人,先给出去,才能更好更多的得到回馈。
2. 稀有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所以这个观念对我们行为的各个方面都造成影响。
比如,商家推销商品时经常说:“这款是最后一件(一套房子、一辆车)了,卖完就没有了”。听完这句话,我们是否有一点心动呢?
还有,我们经常看到商家喜欢推出“限量版”这样的噱头,其目的都是为推销商品。
3. 权威性原则
权威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也会极大影响我们的行为。
但是要形成权威的力量,并不一定非得是专家,只要外表穿着象征着权威,就能平添几分影响力。
比如,销售人员都被要求穿职业装,这样貌似看起来更专业、对产品性能更熟悉。
公司聘请了明星作为产品代言人等,其实也是因为拿了钱才代言的,并不是因为产品真的像他说得那么好。
4. 一致性原则
粗略地说,一致性就是指“言行一致”。当人们承诺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受到来自内心和外部地压力,迫使我们地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比如,我们很多人都喜欢进行每日高能量打卡,不但有高能量语言,还要制作精美图片,还要分享到群里给别人看,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做这个打卡图片并分享呢?
从内心来讲,我们不愿欺骗自己;从外部来讲,我们也不愿被人指责自己言行不一
在双重压力下,自然就有了以行动证明自己言行一致的内驱力。
我们的每日打卡是不是这个原因和动力呢?
5. 社会认同原则
简单来说,社会认同就是从众心理。我们倾向于顺从大多数人的行为去行事。
比如,我们外出就餐选择餐馆,一般倾向于认为“更多人去的餐馆,饭菜一定更好吃”。
所以评价星级和人气就是影响我们的主要参考指标。
6. 相似性原则
我们更容易受自己喜爱的人或信任的人影响,而信任的基础是我们与他们有着某种共同点。
比如,当我们知道彼此来自同一地方(是老乡)、或者是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是校友)、或者都有着读书写作的爱好等等,有了这种相似性,是不是立马就对对方有一定的信任了?
比如,我就倾向于从熟人那里购买商品和网课,看见信任的人做了某事,自己多少也会受到影响。
总之,影响力是由这六个因素来决定的,可以指导和启发我们今后的实践。既可“看穿”那些使用这些原则来影响我们的人,也可为我所用、提升个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