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翻开《活着》完全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
“说到生命,你会想到什么呢?四季交替,生死轮回,一个你爱他如生命一般的人,或者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两千多年前,塞涅卡就说过,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这是董卿在《主持人大赛》中的一段开场白,她知性的声音让我突然念起了余华的《活着》。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初读《活着》未曾经历过什么,走马观花般跳读,只觉得是写了一个小人物艰难的一生,多年过后,脑海中隐约记得些零星、难以连缀的情节,对于书中的细节却早已遗忘干净。再次翻开来,纯黑底色的封面,白色的书题,红色的作者签名,搭配得简约又恰到好处,我依然迷恋于它的外在,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是流着泪,坚持读完的,果然,大多数人只有在经历苦痛、失意时才会想起《活着》,懂得《活着》。
领略了太多快餐文化、言情狗血作品,《活着》值得品味的地方实在太多,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它在平淡的叙述中把一切娓娓道来,对民族苦难历史的反思,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并无需一波三折,让读懂它的人泪流满面。
《活着》 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