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写作变得更加方便了,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开始写。但是,要写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写作中,我们难免会去追求华丽、浮夸、流行的文字,以为这样的文章才显得更睿智。
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写作之书》中说睿智的标志之一就是将文章简化的能力,让复杂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的能力。
《写作之书》阐述了写作中常遇到的各种问题,写作中的基本原则,列举了常见的词汇、语句、逻辑等方面的错误。从词汇、语句的用法到写出好故事,每个章节有教科书级别的举例说明,加深了读者对原则的理解。
这本书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作流程,阐述了词汇、语句的使用规范,给出了有助于写作的指导原则。第二部分是写故事的策略,阐述怎样写故事才会吸引人。第三部分是指导手册,是针对英文写作上的测试和写作风格指导。
这本书虽然讲述的是英文写作规则,但是第一和第二部分同样适用于中文写作。因为不论是英文写作还是中文写作,写作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表达和交流。
本书的作者保拉·拉罗克是西密歇根大学文学硕士,畅销书作家,获得过美国编辑协会的“功勋服务奖”。她在30多年的写作教学中,发现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作家,写出来的文章经常出错。
于是,她总结了常见的错误,写出了这本书,为写作者提供指导原则。掌握这些原则,你也可以写出言简意赅的好文章。
一、遵循规则,写出通顺、流畅的好文章。
首先,将长难词汇改成简短的词汇。
写作的本质是表达和交流,如果写出来的文章晦涩难懂,让人无法理解,这样的文章算不上好文章。
我们要使用简短、易懂的词汇,避免晦涩难懂的词汇和专业术语,这样会使文章显得更加流畅。
我们积累的词汇量当然是越多越好,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可以舍弃使人困惑的词汇,选择最合适的词汇来传递信息。晦涩难懂的词汇并不能体现文章的深度,恰恰相反,读者会感到厌烦。
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写作风格上都极为简洁。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从头到尾并没有晦涩难懂的词汇,但是整篇文章读起来却感人至深。
如果在技术性的文章中,出现一些专业术语,只要作者想把它写简单,都可以变得易于理解。如果过多使用不必要的词汇,简单的意思也会变得难以理解。
其次,多用短句,句型多变,紧扣主题。
英国作家塞廖尔·巴特勒说:写长句总比写短句更简单。一篇流畅的文章中,句子的平均长度应该在20个字左右。也就是说,最短的句子可以是1个字,中等长度的句子可以是12至18个字,最长的句子可以是18至25个字。一句话的长度最好不要超过20个字。
如果一篇文章中出现很多长句,读者会感到文章冗长,难以理解。要使文章流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短句。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全篇都是短句,没有复杂的长句,非常流畅,让人置身在荷塘一般。
如果要一定用长句,就要在长句前后穿插短句,长短句相结合,能够创造出变化起伏的风格,使阅读变得轻松而有趣。不管长句还是短句,每句话都要有一个中心思想,紧扣主题。
比如,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
再次,限制数字和符号的使用。
写作中有一个“三次法则”,就是一句话中出现的数字限制在三个以内。《金字塔原理》中也提出,大脑最容易记住的项目是一个,比较容易记住的项目是三个。
如果一句话中出现了三个以上的数字,或者数字与符号混杂,有分数、百分数、阿拉伯数、字母时,文章就显得乱七八糟, 读者会觉得眼花缭乱,就像一个人身上穿了各种风格的服装一样奇怪。
我们可以统一数字形式,用图解式的说明,比如项目列表、表格、统计图等,这样解释更清楚。
比如:
对学生的经济援助,去年上升了7.9%,上升到了历史性的308亿美元,获得援助的学生共收到151美元捐款,还有149亿美元的贷款,以及7亿91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收入。
如果修改一下,这段文字就更明白。
对学生的经济援助去年上升了7.9个百分点,上身到了历史性的308亿美元。学生们共收到:
151亿美元捐款
149亿美元贷款
7亿9千1百万美元研究项目收入
二、讲究策略,写出激发读者兴趣的好故事。
首先,抓住原型,刻画好人物角色和情节。
心理学家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理论中说,原型是由遗传保留的普遍性产物。
要写好故事,一定要找到原型。原型是人物或者活动的模板、模型或者标本,但是,原型并不是千篇一律模式化的形象。无论是人物原型、情节原型,还是主题原型,原型都要符合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只有理解故事和人物的原型,才可以利用原型的力量,推动故事的发展,写出好故事。
严歌苓的许多小说都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要到实际生活中去寻找原型。她写《小姨多鹤》时,为了刻画女主角多鹤,花高价轻翻译,到日本乡下居住了几个月,体验故事中原型人物的生活方式。她写《妈阁是座城》时,为了描写赌徒的心理活动,去澳门赌场玩钱,亲身体验赌博。
其次,用词汇画画,展现出画面感。
一部好看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后,不容易受到好评。因为一部优秀的小说,用文字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而改编不好的电视剧在制作上,很多时候达不到小说的效果,破坏了美感。
剧作家约瑟夫·艾迪生曾说:“经过精挑细选的词汇,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以至于与亲眼见到相比,描述通常会给我们留下更生动的印象。”
好的文章不是呆板地讲述,而是向读者展现出画面感,用文字调动读者的感官,看到、听到、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景,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展现的方法是用明喻、暗喻、类比等修辞手法。
比如,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风的描写:一阵清风吹过房间,这头的窗帘吹进来,那头的窗帘吹出去,如同漂忽的旗子,翻卷向天花板上结婚蛋糕形的装饰。风又轻拂过酒红色的地毯,就像轻拂过海面那样形成一片暗影。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比喻制造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读者就像在看电影镜头一般。
再次,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马上说出来,要留下悬念。
一部好小说的秘诀就在于,它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对未解开的谜题感兴趣,一直读下去。所以,不要把每件事都解释得过于清楚,留一些悬念给读者思考,增强故事的可读性。
在写故事的时候要记住,故事源自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把这个问题当做整个故事最核心的内容,让所有的事情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比如,在麦家的《风声》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吸引读者:到底谁是老鬼?然后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悬念:情报到底是谁传出去的?李宁玉和顾小梦,她们的结局如何?
这就是读者喜欢麦家的原因,他的小说总是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想要一口气读完。
三、掌握节奏,写出文章的最佳效果。
首先,快写慢较。就是写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不要停,写完后仔细修改。书中有六个步骤:
1、 先收集好需要的全部信息。
2、 确定好整篇文章的主题,并用一句话概括起来。确定一条可以将所有事情串联起来的故事主线。
3、 将总的内容分割成若干章节或若干部分,然后按顺序写完。
4、 设计好开头、过程和结尾。
5、 制定一个简易的写作大纲,只用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6、 如果文章中涉及材料的出处、引用,要把这些内容整理在一起,列出一份清单。
在写作之前,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确定文章的主题,在写作阶段快速地写作,把不属于故事的部分通通删掉,快速写作可以保证故事情节完整,语言流畅。
在写作的时候,是在发挥右脑的创造力。所以,不要修改已经写好的内容,否则会打乱乱写作的节奏,写作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才会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修改的时候,是在发挥左脑的理性思维,所以,写作规则和细节规则要在修改时完成。
其次,简化内容,开头不要用过长的从属短语,直入主题。
写作中,要简化文章的结构和语言,开头一定要直入主题,不要用过长的从属短语。直入主题就是先说最重要的,再说次要的,逐步展开。如果从属短语非常重要,可以把它放在句子中间或者句尾,这样读者就不会去猜测文章的主题思想。
文章显得繁琐冗长,是因为插入了大量无关的信息,打乱了正常的主谓宾句子结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找不到主语,读起来一头雾水。所以,要保持文章简洁的风格,就要加快文章的节奏,尽快将文章的主题展现出来,删除不必要的内容。
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小说中体现了一种“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这部小说在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奖,瑞典文学院的评价是:《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一篇思路清晰、文笔出色的文章会让读者阅读流畅,但并不是说,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不能颠倒正常的主谓宾语序。
在少数情况下,如果颠倒的语句比较简短,有特定的写作目的,只有颠倒语序才能达到效果,那么,在文章开头颠倒语序,能增加阅读效果。
比如下面这段文字,颠倒语序后起到了强化的效果。
比飞行的子弹还要快,比火车头还要有力量,只需轻轻一跳就能跳过高楼大厦——看啊!就在天空中!那是一只鸟!那是一架飞机!那是超人!
再次,追求有逻辑的、能够快速阅读的效果。
现代人总是追求速读,但并不是所有文章都容易读懂。要让文章通俗易懂,能够快速阅读,一定是条理清晰、合乎逻辑推论。
比如:你吃到本地产的葡萄了的吗?如果没有吃到,你最好到我们的果园来尝一尝。
这句话不合乎逻辑推论:没有吃到葡萄就到果园尝一尝,如果已经吃过了,难道就能不来了吗?
所以,更合乎逻辑的说法是:如果你喜欢吃葡萄,那么就到我们的果园来尝一尝吧。
言简意赅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写作之书》告诉我们,写出好文章要在词汇、语句和逻辑上遵守写作原则。这些原则并非“金科玉律”,但却是打开写作之门的金钥匙。
只要我们按照写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写作者,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