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畅销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因为一直抱有“断舍离就是丢掉东西”的偏见,迟迟到了现在才真正去阅读原书。通读全书,发现不能简单的定义“断舍离”为整理术,更是一种哲学和心理学,值得一读。全书可以大概分为无法断舍离的原因、断舍离的机制和成效三个大部分。
现代社会物质过剩,很多人家里往往堆满了各种东西,只进不出,人们往往会选择熟视无睹。大家对居住空间考虑不足,受上一代“扔了可惜”等一些价值观的影响, 加上各种购物消费的欲望,使得家中物品越积越多。这种积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取舍的时候下意识的思考“能不能用”而非“需不需要”,不知不觉中越积越多。而"断舍离所讲的"空间轴”思维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扔掉东西”只是“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作者认为三种人很难做到“放手”:过于忙碌缺少整理家务时间,进而陷入恶性循环的逃避现实型;沉湎于过去快乐时光不肯丢掉旧物的执着过往型,为未来储蓄物资的忧虑未来型;他们统一的特点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他们需要意识到“舍弃”不必要的东西,让所有物品物尽其用,才是珍惜人与物的缘分。而且,人不仅拥有获得的自由,还有放手的权利,以及取舍选择的自由,不必受他人价值观左右。
断舍离需要从观念和物质来那个方面同时进行。观念上的断舍离是指摒除你不愿收拾整理的旧观念。首先,要掌握家里物品的现状,查看收纳空间是否有“凌乱”、“过剩”、“堆积”的情况,不要选择性忽视;其次,停止否定自己,不要自责;最后要意识到不是为了收拾而收拾,制定心中理想居所的蓝图,让理想生活变成我们断舍离的原动力。
杂物的断舍离第一步要把所有的杂物摆出来俯瞰,然后将十分确认是废品的东西扔掉,如过期物、损坏物、还能用却不喜欢的东西,诸如此类的忘却物。其次,按照自我轴与时间轴进行取舍,对"现在"的“自己”必要的东西才是值得留下来的,不沉溺于过去,不担忧将来,不以他人和物质价值观为基准,记住当下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审视物品与人的关联度是否活跃和高频,不然不具备活用价值。做到坦然面对自己,以“自我轴”为基准,对现在的我来说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不应当保留。最后,在对物品取舍后再进行收纳和扫除。
关于归纳,作者提出了5个归纳指南:”三分法“:按照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的三分法顺序避免出现混乱;”7·5·1“法:在杂物收纳时对收纳空间进行估计,看不见的空间中杂物总量压缩至空间的7成,看得见的空间杂物占5成,展示性的空间杂物占一成左右;“1 in 1 out”法:在前面基础上,有新入手的东西保持一出一进的补位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味和审美:“one touch”法:动脑筋去减少琐碎的步骤,让收纳有易取易收的特性;“自立·自由·自在法”:让物品摆放整洁,便于使用。收纳和整理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不断增加自己的成就感。
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清理杂物也是放下执念。学会放手冗余繁杂的难舍,才会接近难得的,是为舍得的智慧。物品的存在是基于主人的价值观的选择,断舍离可以帮助你专注于那些关联度高的物品上,使得思维观念会更加清晰,进而帮助你迅速的正确的行动,实现良性循环。断舍离还有助于减少精力的分散、提高工作生活效率,使人心情愉悦,促进人生的新陈代谢,改善人生质量。断舍离培养人们的俯瞰力,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出更加合适的选择和判断。除此之外,断舍离让生活产生流动感,更好的珍惜身边的人和物,学会接纳自我,直面自我,活在当下,恢复生命原本的自由和自在,收获怡然的人生。
与我而言,保持生活的流动和代谢,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的确受益匪浅。即使不能恪守断舍离的标准,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度”和“间”,相信也会让人生更加从容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