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物质基础决定了生活方式。不管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乡村,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很大程度上都不是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想法决定活法”,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当好想法没有现实的物质基础时,大概活法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很多优秀的影视剧都是对社会生态的影射,有社会就会有人,有人就会有人性,有人性就会有关于人性的诸多评价。
普通的底层人民的生活或许在当今社会早已司空见惯,在多元化为主色调的当下,新奇、刺激或许更能激发群体的荷尔蒙分泌,但是平凡世界里的平凡的人以及这些平凡的人的平凡的故事有时候似乎更能深入大众群体的内心,因为这些在别人身上演绎的故事好像就是大众群体所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故事的翻版,有些是刻在骨子里的体验,有些是似曾相识的经验。
我们,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父辈的父辈,大概耳熟能详的世事变迁会集中在这三个时代。我们对于一些社会生态的认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转变,但是,我们人性的底色是不会变的,因为我们的根没变。
往上数三代,或许我们都是农民或者是农民的孩子。农民、农村、农业是我们不该忘却的。当然我们的新时代是美好的,但是美好的侧面也同样会留下影子,这个影子很大程度上不会那么鲜艳,反而会多一些阴暗。这是真实的物质世界运行规律。
我们都知道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还有最贫困的村庄-悬崖村;我们大多对“爱情败给了物质”深刻体会,却很少有人能读懂“爱情超越物质”的内核。
我去看了电影《引入尘烟》,我对很多片段久久的难以忘怀,他这一辈子只吃过这一个鸡蛋,却是为了压下农药的苦,好像是有一把刀在我的心头一片一片的往下割肉,我隐隐作痛,却又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感。如果桂英没有出现,如果桂英没有出现在他的生命中的话,可能他会一直是那个一头驴,一块地。后来桂英的出现照亮了他的生命,成为了他生命里的一束光。桂英拖着残疾的身体,怀揣着热水瓶,在他回家的路口等到被黑暗和寒冷吞噬。可如此淳朴的爱总是会被现实撕碎,悲剧就是把最好的东西撕的粉碎,一切的美好在桂英去世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2022年争议最大的片子。第一天上映,票房只有30万,但谁也没有想到,靠着自媒体不断扩大的优秀口碑,很快突破到1亿票房,某瓣评分一路上涨到8.4,成为该年度首部破八分的华语电影。但这时他又被紧急叫停,所有院线包括网络片源全部下架。
如果我不曾看到过光,那我就能够忍受黑暗,就像如果我生来就是失明的,那我可以在黑暗中度过一生。就像猫,如果不曾吃过罐头,那么它这一辈子就不会想要吃罐头。油光照进来,最后却又熄灭了。最后,他撕掉了墙上的喜字,挂上了生前结婚的唯一的照片,卖掉了粮食,还完了债,放上了陪伴了自己大半生的旅尘归尘。
有人说这不是爱情,但是这比我见过的所有的爱情都有爱情的本来样子。
我开始想,是不是我们这一代人都弄脏了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