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知识是拿来用的,但是就是有些人不仅读书轻松,消化知识的能力还比你强?
为什么读相同的书得到的差别会很多呢?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困惑不解
很多人的读书方法是读一段,做标记,过段时间忘记了再重新去读,不过这样感觉真的很低效
所以我也去市面上找了是有很多如何读书更快的方法,比如快速阅读,了解框架什么的,可是读完之后觉得对知识的消化还是不理想,总觉得离“高效阅读”还差了点什么
一般来说读一本书,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就能很快掌握这本书的精髓,但是如何提问呢?其他书里并没有说
直到看完《如何学习》这本书,我才了解到提问的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亚当罗宾逊也是非常牛的人,美国教育界的先锋,毕业于沃顿商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研究十年如何通过考试,通过观察采访数百位尖子生,研究出的赛博学习法;《如何学习》是他的第七本书,主要是通过与学生多年打交道的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
这本书发明的赛博学习法,通过对学习资料提出一些列具体问题,通过信息整理,建立和所学知识的联系,让你真正理解材料
第一部分主要是来看看你和尖子生的学习信念有什么不同,比如,成绩反映的是态度和方法,而不是你的能力?犯错误是为了学习或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不要小看这一部分哦,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的想法改变了,那么你相应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那么结果也自然会有所不同;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也是不以为然的,但是读完之后,我改变了我的观点.
第二部分主要是赛博学习法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之前的三个问题:
1.你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2.关于这个话题已经知道什么?
3.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确定阅读目的会让你掌握学习主动权,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促使你进行思考,而了解书籍大概的结构,这样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学习的框架
这三步帮助你提前热身,引发你的好奇心
阅读中的三个问题
4.作者接下来要说什么?
5.专业问题是什么?
6.针对这些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测作者要说什么,也许这习惯你刚开始不习惯,但是你会慢慢的感受到主动思考的不同,就算猜错了也没什么,因为学习重要的是引发你的思考而不是答案;
面对不同的类型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的一套问题,这里分为专业问题和导读问题,按照重要性来思考问题,就是哪些问题可以先思考,哪些问题可以提后思考
阅读后的问题
7.这篇文章那些是重要信息?
8.针对这些信息,要如何改述和总结?
9.该如何组织这些信息?
10.应该如何用图表来说明信息?
11.对你而言,这些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
12.如何与你已知的各种信息联系起来?
阅读之后你是不是要直接做笔记呢?当然不是的
著名的二八法则说:重要的信息只有百分之二十。比如重要观点,次重要观点,第三重要观点...在你提出重要的信息之后,要用自己的话记笔记,保证你已经理解而不是去重复作者的话,而再次的重组分类可以帮助你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内容,
之后,你最好在以图片化的方式,帮助记忆,最后站在全局至之上,和以往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你会更好的理解。
跟随着作者,一步步的去试用这些步骤,你会发现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有了改变,因为作者的观点真的有效;
第三部分,讲述了赛博学习法如何应用在其他科目上,因为不容的科目需要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天文,地理这一类的科目,需要理解和记忆,文学鉴赏这一类的科目,需要的用一些原理去分析辨别,数学物理这一类的内容需要的是掌握解析的模式;
第四部分讲述了尖子生是如何应对考试的,比如考前如何预演考试,如何应用赛博学习法去预演考试,考试时候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写论文
第五部分讲述了尖子生如何管理时间和如何选择课程和老师,
仔细回顾一下,《如何学习》总结的这种方法在古代的苏格拉底是对话就已经存在,但是这里的老师和学生都是你自己,良好的学习策略再加上管理的时间的方法,整个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学习过程不仅变得有趣,而且读者可以更快的掌握书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