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说:“上海的东方明珠,就是一座破水泥塔。”
俞敏洪在一篇文章中说了这么一句话:“……长城如果被拆了,也不过一堆散碎的砖头。”
怎么回事?东方明珠和长城不能去了?
非也!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下面我们来看看郑强教授和俞敏洪校长是怎么解释的。
郑强教授的意思是,如果旅游只是到处转转看看,而不了解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和建筑物的历史过往,不了解所看到的东西的文化内涵,那旅游就没有意义了。
俞敏洪的意思是:做什么也要有个明确的目标。无目标的行动,意义都不大。
上周末,小王想通过旅游散心、开眼界。他去了长城,可回来以后,心情很好郁闷了。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他说,他站在长城上,向远处眺望时,身边来了一群人,其中一个人说:
“我们的旅游不梦仅仅是停留在散散心、放放松的层面上,而是要让我们的旅游充满意义。
先在,我们踏上了长城的台阶,手扶城墙,向外眺望,除了看到一览无余的景色和感受到阵阵凉风外,你还会有何感想?大家分别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这个人说完后,小王听着人群中有人说:
“一座长城,在汉唐,是无可取代的帝国中枢;
是王维笔下的:'万国衣冠拜冕旒';
在宋朝,却成了边境军镇;
而在明朝末年,又被沦为饥荒遍地、易子而食的人间地狱。”
小王正想也此人说得不错时,听着刚才的提议者评价说:
“你这是转述的别人的话,不能说点自己的吗?”
“转述别 人的话,也比什么也说不出来强。”有人接着插嘴到,
“我想到了秦始皇建长城的历史,想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那别人再说说?”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看着、听着这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从自己身边走过,小王想:
“我相信,此时站在长城上的他们,已经有别于那些只是登长城的人了。
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穿越几千年,和古人有了交集,长城上的一砖一瓦都被他们赋予了感情。”
是啊,旅游不光要带上我们的身体,更要带上我们的文化,带上了文化,就会带上一番心境。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当我们站在西安临潼第一烽火台上,能仿佛看到周幽王那“烽火戏诸侯”的场景时;
当我们到易水,能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所代表的“士”的精神和年代时;
当我们来到咸阳,也就是西汉的国都长安时,能感受到汉武帝当年的叱咤风云时……
我们旅游就有了文化的意义,也将收获不一样的经历。
金一南将军说:“我不担心现在,我只担心未来。担心我们的下一代不懂历史,缺乏民族自信。”
看看,历史文化和民族自信有这么大的关系,时代的要求已呼吁我们:要学习历史,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金一南将军还说: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百年变局的大时代,需要精神,需要信仰,需要思想,需要人格。”
这都要来自于文化。
文化是一个人的底蕴,更是一个民族的底蕴。在中华民族百年转折之际,做有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解的人,不仅是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个人之事,而是在为加速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添砖加瓦。
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需要每一个的努力,历史文化是我们马上就要引以为豪的资本。所以,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趁现在暑假在家的孩子们可以多读一些书,带孩子出门在外旅游的父母也可以给孩子买本书看看,让我们的旅游多出一份不一样的精彩和意义。
我是邯唐情感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记得点击“关注”,也可以点赞,收藏、在评论区留言和转发给您身边的好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