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读书日的后一天,谈“书读的多,不见得好”这样的观点,是不是会被群起而攻之?
我是爱书之人,长时间不读书,就仿佛灵魂没有了归处,或者找不到新奇好玩的东西。我承认,多读书,是一件好事,但是书读的多,就不见得一定会是好事。
首选,书读得多,容易变成书呆子,这是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人,也未必觉得那些呆头呆脑的书生,就是聪明智慧有阅历的人。读书,是为了明智、明理,但是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这样只会变成书本的奴隶,而不是借力于书中的智慧。书读的多,不思变通,处事古板墨守,就成书呆子。
其次,要多读书,但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好书需要慢慢品味,反复验证,有时读一遍不够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汲取书中的道理。而当下阅读打卡,快速读书,攀比数量和坚持,就像每天坚持1万步一样,只能是一次次的心理安慰,表明你没有停滞学习,却不能提高读书的质量。
再者,书并非只是书。多读书,这里所指的书,有可能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纸质书,也有可能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也有可能是一处风景。寻大道者,莫局限了认知的视线,跨界、跨领域可以获得更多新的东西。
那么哪些书,是有质量的好书呢?有人说,他从来不读活着的人写的书。我对他的观点持一半认可。认可的地方是,那些故人写的书,确实深含绝妙的大道理,而且,在以往的那些年代,信息并不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并不便捷,新闻也不太多,所以大多数有哲思的人都愿意好好钻研和思考,而且那个时候他们时间多,所以可以充分思考出人生的大道,而现在的我们太缺少时间思考的时间,所以多看故人写的书,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而这类书,是需要我们慢慢读,慢慢品味的。但是,不能极端的只看故人的书,而逃离忘却了当下的生活,所以当下的畅销书、热点书籍还是要看的,只不过这部分书,是用来速读和浏览的。
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而非读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