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有关“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的论述,颇有感触,因为身边有太多这种虚假现象。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学校都开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探究”也被大家说得天花乱坠,几乎是每一个讲课堂教学的老师都要强调的话题。有些教师也是这样给别人介绍自己的课堂的。但是什么是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呢?是不是把文本给了学生,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围坐在一起,就是自、合、探的学习呢?大家心里都很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搞课堂,搞来搞去,最后把自己的教学方向搞得迷迷糊糊。就是因为我们懂得的理论知识太少,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去俯视我们的课堂,从而让学习不能真正发生。
比如说自主,是不是把文本给了学生就是真正的自主呢?我们要明白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那么,有专家、编委编制出来的教材,很多时候,学生的水平是达不到自主进行的。那该怎么办呢?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码,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制作一份能做学生自主学习助手的学案,在学案上给学生提示一些学习的方法,一些必要的知识的链接,让学生知道如何下手,怎样能够和文本进行真正的对话,从而体验知识的魅力。
那么,什么是合作呢?合作首先是学生有需求,无论是核对答案,还是寻求帮助,只有这种合作的欲望,才能让合作真正发生。因此,并不是把座位排在一个小组,围在一起,就能发生真正的合作力。如果是核对答案的话,那么一定是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学习学习对子之间来进行。如果是寻求帮助的话,那么一定是需要水平要高于自己的同伴。因此,什么时候合作?需要哪种合作方式?这些预先是应该让学生知道的,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成就感。此外,要想让几个不同的个体成为一个共同体,还需要有一些评价机制,或者是给他们一个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需要角色分工,那么,这时候,合作就是被倒逼着来进行。
我们再说一下探究,并不是你让探究学生就探究了,如何探究?探究什么?都需要给学生指明方向以及给出探究的材料(即设置能够探究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些必要的探究要求支撑,学生只是围坐在一起,就会发生闲聊、无所事事等反教育现象。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有惰性的,我们成人做不到什么事都去做探究,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呢?
无论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还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一定是有老师的指导、参与,才能真正发生。否则,如果为了响应时代的号召,不了解事物内部的原因和逻辑关系,这样就会事与愿违,达不到我们的初期愿景。因此,一定要警惕这种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给予他们因材施教的方法,让他们尝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快乐,从而促进他们内驱力真正体现,只有这种情况,自主才能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