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6坚持写作第37天。昨日因感冒在家没有信号和网络,所以没法上传。今天出门后才想起昨天的内容还没有上传。现将内容补发:
关键词: 语言音调;旋律;押韵;
关于本段文字,无意间产生的灵感,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关于语言韵律与音乐旋律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当然或许是我发现的还不够。但有以下拙见,第一次思考,以后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去分析的更加细致。
关于音乐旋律与语言韵律腔调关系的小思考
今天在总结19世纪民族乐派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感兴趣的一个点,就是关于格林卡在创作音乐时有个特点,他研究俄罗斯各地的民间音乐语言并把他们融合到音乐作品里面,正如格林卡对自己的描述那样,“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编成了曲子而已。”关于这句话,我有这样的理解。
首先,音乐产生于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有一个让群众喜欢的作品,首先得适合人民的思想喜好等观念,而这个观念是由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背景,政治文化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正如,西方从宗教音乐到世俗音乐,从清唱剧到歌剧,从器乐为伴奏,到器乐可以独奏成为主题等等。而在经文歌中用拉丁语+法语或意大利语的复调音乐演唱,到后来新教圣咏中各个地方用各自的语言去演唱。等等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我上述所说的影响。这是音乐语言的变化,因不同地区,不同的环境而变化,所以其音乐风格旋律也会有各地的不同,于是就形成了不同地区同一体裁的不同变化,有其独特的风格。
其次,音乐来源于人民,联系到中国。中国是一个地广人多,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若要论到语言音调韵律对音乐风格旋律的影响,怕是最典型不过了。如,劳动号子,秦腔,山歌,戏曲,小调,陕北民歌等等等等,有按照地域划分的派别,也有按照语言不通划分的音乐,就如藏歌,因为其语言音调的不同,出来的音乐就是有一种草原风格的音乐。这些,值得好好仔细去挖掘。现在有些后悔,以前的时光都没能够好好的去思考,行动查阅求证。
想到有一次孙老师在给我们的合唱课上提到过的语言对音乐的联系。就如,粤语。她以《千山万水总是情》来举的例子,当然,孙老师粤语说的真的是非常的棒!她说,广东话其实很有考究的,广东话不像普通话有4个声调,广东话有9个音调之多,见下例粤语音调表:
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这就引出了,粤语歌首先要有词才能很流畅的写句子。因为每个字都是很押韵的,如果跟着每个字的音调去创作歌曲,会容易很多。
如 : 万(man)水(shui)千(kei)山(san)总(zong)是(hei)情(king)
你再根据音乐去搭配,就会觉得每个韵律和旋律搭配都是恰到好处。如果你尝试去换一个音调搭配这句粤语歌词,会发现,很矛盾,很不协和。
再比如,生活在高山地区的我,以我们的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山戏为例。高山戏,顾名思义就是源自高山的一种戏曲剧种,这种戏曲源于陇南市武都区山区一带的农村,每年过年都会以热闹的场面进行节目演出。而身为土生土长的武都人,自然会说方言,我认为高山戏的语言,多来自于武都方言,当然,武都方言在下辖的区县镇,还有不同的语调之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般我们表示惊讶的时候(用普通话)会说:我的妈呀!而用武都方言表示 : 我的妈呀!(即 e nia nia yo)
所以,高山戏才会有如此鲜明的语言特点。
比如,代表性曲目《崖(读ai音)阳花》,这里的“崖”在武都方言中念做“ai”。所以从题目中便可看出。由于文字叙述是无法满足听觉系统,我找到了一个视频,可以供大家更好的理解语言与音乐的相互交融:
在如,甘肃的花儿,音乐风格旋律就具有临夏那边的语言特点,音乐也是根据需要特点而发展,有很多儿化音。
秦腔,这个戏曲,秦腔很有名,无奈我就是听不懂。为何谓之不懂呢?其一,我不懂它的语言。其二,我对戏曲了解少之又少。但是,我明白,中国特有的传统音乐文化,不单单随着时间社会历史的变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正如地域环境对语言的影响,不同的腔调。就拿北京话,跟上海话对比,差别也很大。形成的音乐语言风格也就会有着很大的诧异。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思考的。年龄尚小,考虑定不全面,以后会逐渐补充修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