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禁好奇:“为什么下雨天大家生意会这么差?难道一下雨,大家就不吃早餐,也不吃晚饭了?”像上篇文章中说的烤鸭,很多人是来不及做饭,所以才去买烤鸭代替一下的。那下雨天的时候,是大家变勤快了,都在家做饭了吗?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饭也得出门买菜,既然出门了,为什么不能像往常一样买烤鸭?反而要多此一举去买菜,回来还要花时间去做。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我在这里生活久了,才找到真正原因:消费群体。
在以往我们的观念里,消费的主力军是城里人,我们总以为农村的经济不行、消费力不行。这理论放在大城市可能没什么问题,但像这种小乡镇——它更多是为了服务于周边的村民而存在的——镇上其实没什么居民,消费者大部分来自各个数量宠大的小村庄。而这些村庄的居民,交通工具多以摩托车为主,雨天要到镇上来采购,路途遥远,还要淋着雨,他们是不愿意的。村民本身能自给自足,有种的菜和养的家畜。虽不能长期供给,但短时间内支撑一下是没问题的。此外还有一些不必要的消费,比如去超市买零食,去奶茶店买奶茶,去烧烤店吃烧烤。这些都要天气晴朗、心情好时才会做,下雨的时候是会忍一忍的。
“消费群体主要是周边的村民”这个结论,还能解释这里的另一个怪现象——工作日比周末生意好。大城市里的商店,一般是周末生意最好,因为周一到周五大家都在上班,没空消费。这里是反过来的。原因是现在村里几乎没有了学校,交通便利之后,大家都把孩子送到镇中心小学来上学了。他们会借接送孩子的机会,顺便采购一下。到了周末,孩子放假在家,他们没有了上来的理由,也就懒得再折腾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很多时候,必须实践才能出真知。真正到基层去体会过了,才能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不然,我还会把“周末生意好”这一理论,套用到乡镇的商户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