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依稀记得童年时代,扎着小马尾的我,小心翼翼的捧着一碗干玉米粒,拿着两角钱和一小包糖精,开心的跑到桥头去找好几天才会来一次的爷爷,崩上一袋香喷喷的爆米花,然后就能乐呵呵的吃上好几天。
渐渐的,就再也没有人来崩爆米花了,再也听不到那既让人兴奋又让人害怕的“嘭”的一声“巨响”了,街上不时会传出卖爆米花的叫卖声,但车上拉着的是各式各样的已经包装好的机器统一制作的爆米花,吃起来没有了那种扑鼻的香气和由心的愉悦。
后来,在很多商业中心,我们都可以买到又香又脆的,每个都一样大小的爆米花,会让人吃的停不下来,但是,唾手可得的美味少了那份期待,少了听到街边又有“嘭”的一声传来的时候的那种雀跃和欢快,剩下的,就是对食物本身的渴求和内心欲望的释放!
再后来,我又看到一些小巷子里出现了童年时代的那种大大肚子手摇式的爆米花机,又听到那一声响声后就被爆米花充满的网兜,我不自觉的走到那个车子面前,片刻的停顿后买了一包爆米花后继续上路,打开吃了几口,唤起满满的记忆,而被机械化养刁了的欲望却却使味蕾不再喜欢这个味道!
或许,你和我的经验并不一样,但很多人或曾经历过手工制品被嫌弃的时代,人们认为手工制品的粗糙而不具备统一性,转而去追求机械化整齐划一的产品,而机械化生产带来的物质的统一化,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们非人格化的将物品当成可以随意丢弃的东西,而没有了人与物之间的情感链接,人们习惯了消费,也习惯了用消费能力作为评判自身等级和价值的标准,奢侈品失去了它本身的故事性和圈层性,而成为了一种标榜与攀比的附属物!
而今,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使得匠人文化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手工制作、私人订制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消费指向中的关键词,但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个定位的问题,自己喜欢那试音为别人说好,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这样做!在定位之后,并没有质疑的过程,也就自然就没有自我意识以及清晰的辨识度,那么,达到贯通的能力就更是遥不可及的状态了!
这就回到了这次培训中开场老T讲到的“你能不能看到你在干什么?”,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当你不自觉的释放自己炙烈的情感以及得到的渴望的时候,你能否看到自己那个欲望膨胀、幻想升腾以及封闭性演变的过程呢?虽说展示,是匠人的核心特征,但展示不等于炫耀,展示是与能力对接,而炫耀却是与欲望紧密连接!
接着,我还是要回到课堂上来,去踩踩那些重要的点,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受:
第一个点,来了解一先斯特拉迪瓦里综合症: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无法言传的想法,英国的不少医生不愿意及时治疗方案,拒绝接受批评,不能喝同事分享他们的隐性知识,结果他们的技能越来越差。
这是一个很重要点,让我们看到社交型专家和反社交型专家之间的区别,二者之间具有一个开放性视野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链接到另外一个点,就是内稳态反馈系统:每个人自己内部都会形成一个生态圈,这个生态圈是否是开放的、信任的,这与这个主体三岁之前所形成的系统密切相关,已成人阶段的状况来看,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都决定了这个生态圈中经验的硬化指数,我们经常带着自己系统内的思维模式惯性的去理解他人,这就很容易造成对他人生态圈的侵犯,自己无形当中成为了他人生命中的闯入者。
对于类似“这不公平”、”这不合理”这样的话,我们应该都不陌生,这貌似是在争取公平与平等,而当我们换个视角再看,对平等的追求背后一定存在着不平等,那就一定存在势能差,在这个势能差中,处于高势能位置的人显然不会要求平等,那么我们说,在要求公平与平等的人,往往都是处于势能差底端的人,那么这背后我们要看到的是这些低自尊以及低技能的状况。
第二,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达破解,破解隐性知识,是要将那些习惯或自然的只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录下来。
这是一个呈现个性化经验组织的过程,隐性知识和自我意识之间会有一种持续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水平影响着隐性知识的表达的过程以及自我经验的开放性程度,这个表达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更包括着肢体语言以及气质的传递,这也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吧!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咨询师、或者交谈中的一方,我们自身的自体成长以及自我意识,都将成为隐性知识的一部分传递和分享!
最后,关于匠人和精英的区别!
匠人,除了制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维护,他在他的生产空间里面,更强调的是技能。而精英是潮流, 是引导者,具有引领、创造和带领的作用,精英是在等级的层面上产生的,但技能也必然是精英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