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凉蓬下的长凳上乘凉,清凉的风拂过水面,吹到后背和脖颈,在炎热的夏天顿生一阵凉意。长凳的前面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篮子,篮子里装着海鲜,这些海鲜刚刚从海里抓来的,有跳鱼,有螠囝,有猷蠓,非常新鲜,有的还活蹦乱跳的。
这些摆摊是流动的,时间也不固定,这与潮水的涨落有直接关系。每天大约推迟40分钟,这就是规律。他们从海里抓了海鲜,不回家,直接到这里卖。也有人到海边的东塘下,在那里收购海鲜,然后挑到凉蓬下去卖。
缪家桥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时候海鲜会从海边上来,知道该什么时间去凉蓬下买海鲜。太早了,海鲜还没有上来,买不到;太迟了,海鲜卖完了,也买不到。
当海鲜从海边上来,缪家桥各岸的人络绎不绝地来到凉蓬下,霎时间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成了热闹的市场。缪家桥是一个大地方,有十二岸,亦即十二个自然村。每个村都在河岸边上,或者前面是河,或者后面是河,或者小河从村庄的中间穿过,或者前后都是河,于是,这些自然村,也被称之为岸。
有河就有桥,有小河就有小桥。缪家桥有许多小河,有许多小桥。流经缪家桥的白沙河,就有四座小桥,这些小桥横跨南北走向的白沙河,把白沙河的两岸人家连接起来。在白沙河以西,有三条小河自西向东汇入白沙河,在白沙河以东,有两条小河自西向东,从白沙河流入大海。这五条小河也有大大小小的桥,大约有十座。缪家桥河多,桥多,大概因此便以桥命名吧。
我所在的村庄——大浃头——便是其中的一个自然村,是一岸,处于缪家桥的西南角,是最边缘的一个地方。从大浃头向东,便是新垟,是又一岸,从新垟向北,是泰顺底,又一岸,再向北,是前岸,再向北,是后岸,再向北,是河尾。这六个自然村,六岸,都处于白沙河的西边。在白沙河的东岸,从南到北,依次是路角、前垟、前岸、朝北处、旗杆底、海头,前岸村地跨白沙河两岸,还有一个自然村,叫海下,单独处于最东边,在一条古老的堤坝的东边。
这是我的家乡,是我生长的地方,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读小学和初中的地方。读高中的时候,离开了,但也经常回来。读大学的时候离开了,但也回来过。家乡的模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那河,那桥,没有多大的变化。带着江南水乡的那些地名,散发着水汽和海味的地名,回忆起来依然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