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来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把孩子们送回老家。娃爹不辞辛苦地把我们接来送去,从城里到爷爷奶奶家,再到公公婆婆家,周日下午他再开车返城工作,每周如此。我则苦哈哈地肩负起“看娃重任”,每天不得休息。
周国平说:“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我们心甘情愿地折腾正是因为对这句话的强烈赞同。
河里洗澡、捉鱼、摸田螺,爬树、摘果子、烤红薯,网蝴蝶、挖蚯蚓、赶鸭子,玩弹珠、拍油纸板、跳房子……说起童年的耍法,老公像个孩子一样开心。
我则怀念小时候不敢跨过去的那个水港口子,生怕掉下去。长大后特意去走走,不过两脚掌长。还有和表哥表妹他们沿着七扭八拐的田埂去代销店,欢声笑语好像还飘荡在晴朗的天空里。高过膝盖的猪草摩擦着我们的皮肤,那种痒痒的感觉现在还记得。
我们吃着威化饼、抓着一袋猫耳朵,站在塘几边看天上的云,那是再也、再也没有见过的幸运的云朵:明亮的白,聚集又散开,散开又聚集,一下子是狗,一下子是鲸鱼,还有乌龟、马、老虎……
我们的根生长自故乡,我们的一切来自于土地。亲近土地和土地上丰富的生命,是对它们和人类的尊重。这样的感触是长大以后才有的。感恩也是失去后才得到的情怀。
回忆起故乡,我们的心里总是变得柔软、安静,还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惆怅。幸福总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