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习成绩是高楼大厦,那么学习习惯则是扎实地基,地基打的好,房子才能屹立不倒。
学习并不是一件只凭智商就能解决的事情,很多孩子成绩平平,因为长期专注力不足、拖拉磨蹭,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最终“积懒成笨”。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
一些成绩上不去的孩子,不是因为笨,其实只是懒。
这种懒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行为上懒,学习不愿意主动、作业拖到最后、沉迷短期获得快感的事物(游戏、动漫、小说等),从最开始就选择了最舒服的学习方式。
另一种是思维上的懒,只写简单的题、机械性记笔记、注意力飘出课堂、学习一遇到困难就逃避,这种思维上的懒,让孩子在学习中一筹莫展。
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孩子的懒散,来自于家长过度干预。
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经常陷入一个误区:
为了让孩子作业完成的更好,题目都一步步骤分开了教,看到孩子错了立刻让他改正,甚至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这种干预下,孩子在低年级时作业或许还尚可,但副作用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马上求助。
比如:
你不催,他不写;
你不检查,他就糊弄;
作业不指导,就不知道如何开始......
孩子的作业交上来是很完美,但这种完美属于家长,不属于孩子。
前几天,有位家长出差,把上小学的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住几天。
回家检查孩子作业的时候,发现每一科都留下了很多空白。
她疑惑的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答:“这些太难了,我不会写,等着你回来教我呢。”
她这才意识到,平时过度干预孩子的作业,破坏了孩子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让他在学习上过度依赖自己。
学习,孩子才是主角。
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辅导孩子学习同样如此。
家长过度帮助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也不愿意动脑子,一旦脱离父母,学习的驱动力就消失了。
做作业有人催,做错了有人改,做完了有人检查,懒惰的心态就开始慢慢形成了。
孩子懒散,来自于获得答案的方式太简单。
小学的学习成绩是有迷惑性的,特别是在低年级。
低年级的孩子,就算上课不听讲,课后父母加以辅导,考试分数就不会太差,但高年级就不一样了。
很多小学老师都知道,很多孩子进入三年级后就有了学习分水岭。
表现多为:
一二年级经常满分的,三四年级下滑到70分;
作业错误率越来越高,一检查就是粗心大意;
考试不会的题目越来越多.......
导致这种现象有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理解能力。
三年级后的学习内容,需要理解和思考,思维能力跟不上,成绩自然也就跟不上。
认真思考是一个习惯,但很多孩子却无法保持。
这种懒惰来源于平时获得答案的方式太简单,固化的结论太多。
除了父母的影响,电子产品也有不可忽视的责任:
手机、电脑、电视通过图画、文字、声音的方式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孩子,孩子不需要思考,就能获得答案。
为什么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喜欢看手机,就是不喜欢看书?
因为看书需要思考,电视和手机则不用。
一旦孩子习惯这种轻轻松松就能获取答案的方式,他们就会排斥需要思考的内容,喜欢死记硬背,比如抄作业、看答案,一到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停滞不前了。
大脑也是需要锻炼的,越思考,越灵活。
懒得思考的孩子,等到高年级,落下的学习内容会越来越多,差距也会慢慢拉开。
懒于思考是坏习惯,影响学习能力。
孩子懒散,来自于家长的纵容。
从幼儿园到大学,父母在孩子学习中扮演的角色,需要不停变化,从严到松。
其中“严”应该集中在孩子的小学阶段,特别是三年级之前的几年时间。
很多父母抱怨辅导孩子很累很苦,但是再辛苦在小学时期也要坚持,因为好的学习习惯,你不严格他是培养不起来的。
我们陪写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学习习惯,而非让孩子多写对几道题。
“偷懒”是孩子的天性,普通孩子从被动到主动学习,都是需要时间的,更需要父母背后的付出和督促。
小学是孩子学习生涯的开始,如果给孩子太多学习的自由,那么孩子就会丧失对学习的重视,其实是不负责的。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懒惰斗争,而习惯就是帮助孩子克服懒惰的最好方式。
如果学习成绩是高楼大厦,那么学习习惯则是扎实地基,地基打的好,房子才能屹立不倒。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因此,习惯好了,不怕孩子“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