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可以透露很多信息。在这二十多天的写作训练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书写文字,同时是在书写自己;我们阅读彼此的文字,其实也是在阅读彼此。
回顾这20多天我写下的文字,不难发现,我的文字基本是平铺直叙,写的也都是知识类的东西,是“头脑”层面思考的东西。
而对自己的感受、情绪、体验之类的“内心”层面的东西,却很少涉及,和沈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01 丨发现“钝感”的我
其实在很早之前,我就发现,我是有点“钝感”的。
这种钝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就是不太能快速清晰地捕捉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比如,和戴总闹不愉快,我睡一觉之后就会忘得差不多了;再过个几天天就基本想不起来了,以至于我每次想要抱怨戴总惹我生气的时候都找不到素材。对比明显的是,他一定会把我过去的罪状仔仔细细、清清楚楚地罗列下来。
比如,我对一个人是没有第一印象的,如果是熟悉的人,我永远想不起来第一次见他时,对他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而如果是只见了一两面的人,我转头可能就忘记这个人。
再比如,当朋友们热烈地讨论某个话题,并产生强烈的情绪的时候,我常常并没有什么感觉。
这种“钝感”,也一直让我自己没有意识到,我其实是“钝感”的。
直到2019年我上了一个心理咨询的课程。在课堂上我们讨论自己的情绪敏感度,我才发现自己对感受和情绪的敏感度比较低。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意味着我很难觉察到“情绪”吗?
但是我对别人的情绪还挺敏锐的,能够很快地捕捉别人的情绪然后做出反应。说明我在觉察情绪的能力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那问题究竟出现在哪儿呢?
伴随着这个问题,我正式地开始了探索自己的情绪、去体验与感受。
02 丨 “情绪大坝”
我们的情绪和情感的状态,就像是长江一样,源源不断涌现和流动,只要我们是清醒的,就会伴随着情绪的产生和变化。
你可能会觉得我现在既没有高兴也没有不高兴,这也是一种情绪状态——平静。
而我们的情绪管理机制,就像是三峡大坝一样,控制着这个水流的走向、速度。
如果你拥有一个机制健全,管控力强的情绪大坝,那么祝贺你,你能够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不会时不时地让下游发生洪涝。
而如果情绪大坝不那么健全,那么可能会有出现一些问题。
如果情绪大坝建得并不牢固,那么,当你你感受到的情绪多一点,或者强烈一点,这些情绪就会迅速地冲垮这大坝,直到最后泛滥成灾。
如果情绪大坝建得过于牢固,不能随时调节,直接将上游的水拦截,无论上游的情绪多么的激烈,下游都是风平浪静。
我的情绪机制就属于后者,我们会称之为情感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