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档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在央视首播,迅速火遍全国。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都是这部纪录片如何成功,如何勾起了人对食物的欲望,以及食物在人类物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细心的人,在纪录片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任何食材的加工烹饪,都少不了它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去菜市场挑选新鲜的食材。其中,一个广东厨师说:“我每天早晨4点去菜市场,买的鱼,肉,重要材料都是我亲自挑选。十几年天天如此。”
为什么厨师会如此接近菜市场呢?
因为一道美食的灵魂在于食材,什么节气食用什么食物,都有不成文的规矩。如果食材不新鲜,厨师只能在调料上下功夫,这样就会破坏食材本身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说:“我是个爱吃的人,尤其喜欢吃大排档,逛菜市场,让人有一种烟火气。”
菜市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有特殊的意义。现在菜市场正在慢慢消失,取代它的是超级市场。可能选材更方便,购物环境更好了。但它失去了原有的烟火气,烟火气是什么呢?可能是老百姓随便调侃的语言,摊主为你私藏的一条鱼,一块儿肉,或者离不开的问候和家长里短。
我也有逛菜市场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最爱逛是当地的菜市场。不一定买东西,但就是爱看老百姓都吃什么菜,和摊主聊天,互相交流的某种菜的烹饪方法。让人很亲切。
在美食方面,东西方文化很相似。大约十年前,英国有一部纪录片,拍摄的是世界各地的美食。有意大利的美食,法国的美食。影片里的厨师,都喜欢亲自到菜市场挑选食材,而且在固定的摊位购买固定的食材,他们之间有一种默契,更是一种信任,这种默契和信任会保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父子相传。
我有一年去汉中,住在郊区,附近没有大的菜市场。但离我大约7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当地人爱去的广场。这里晚上会有妇女们摆摊,各种小家菜都有,很便宜,特别新鲜,有的菜根上还挂着泥呢,让人心生怜爱。不管你买不买,不管你是不是本地人,大妈大嫂都会和你调侃几句,分不清哪个是顾客,哪个是商家!
菜市场还有一种“送”的习惯。如果你做一道“凉拌茄子”,摊主会提醒你:凉拌茄子要放点油泼蒜,提味儿。随手送你几瓣儿蒜,不要钱的。这都是老顾客的待遇,食材新鲜不新鲜,该怎么做,都会告诉你,如买的不多就送你。送的最多的是香菜,这就是菜市场文化。
中国人都知道老舍的《茶馆》,茶馆是一种剧场文化,菜市场同样是剧场文化。茶馆是经历了人物变迁,是一个个故事,把茶馆填充起来,故事没了,茶馆也就没了。菜市场也一样。里面有故事,买菜都是附加的,很多人是冲着老板去的,调侃几句,这一天会美美的过,不然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人呐!有些故事不知不觉就刻在了心里,就算菜市场越来越少了,你的记忆也不会随之消失,因为那笑脸和味道你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