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轩 四年级)
早餐店是漓江路一景。
一辆停在路边的黄色出租车,一张黝黑的面孔显现在车窗里。他吃着油条,不动声色地盯着我们。我们是来吃牛肉锅贴的。三家早餐店都在宝船厂斜对面,2015年就开张了。从北向南,依次是油条、包子、锅贴,样样齐全,不愁没得吃,嘿嘿。尤其是最南端的七家湾第一锅贴店,飘香四溢,是那么引人注意。开间仅五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操作台面前站着一个面点师傅,乌黑平头,黄色T恤搭配黑色长裤。身材修长,像个高大的老黄牛。不过因为长期站立揉面,背脊变成了令人遗憾的微驼,肌肉强硬。只见他拿着擀面杖,手里像变戏法似的,飞出一片片面皮。
老板娘笑盈盈地来了,招呼我们。都有哪些品种呢?“有牛肉锅贴,”老板娘如数家珍,“牛肉煎包韭菜煎包牛肉馄饨牛肉粉丝牛肉面干切牛肉红烧牛肉牛杂牛肚牛筋。”真的牛气冲天了!晨光中,窗玻璃变成一面镜子,在路边干活的师傅和初升太阳的影子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幅我的《口水流成河画卷》。哎呀呀,哎呀呀,搅得我心襟荡漾。
锅贴店的牛肉都是新鲜的,就这么挂在墙上的一排挂钩上。有脖肉,颈部肉,上脑,牛排,煎肉,前胸肉,牛腩,牛腱子,嫩腰,无骨腹肉,外脊,里脊,臀肉,米龙,黄瓜条,我感觉得有匹小马才能把它们驼回家。老板娘撸起袖子,执刀就砍,刀起肉溅,厨刀大声地吆喝着,堆起座座小山。
“阿姨,请问你这是要拌牛肉馅吗?”我好奇地问。“现在才调?哪儿来得及。我们早上四点就到店做馅了。”阿姨笑着说。“这么早!”我伸伸舌头,“真辛苦啊。”一个人走进她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她这就和锅贴店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劳作着。直干得腰也弯了,臂也痛了。看着阿姨的黑眼圈,我的心一下子飞到了清晨。
又一位围裙叔叔走了过来,端来一个托盘。先给锅上油,一件一件取出包好的锅贴,顺时针摆放,一会就码成了漩涡状。再加入盐水,盖上锅盖。焖了一两分钟,热腾腾的气息,在他头上的天空里吹拂,在他脚下的泥土里游动,在他四周环绕。再浇一遍水,“滋啦”一声,白色的面皮立刻染上了金色,因为浇得太急,上色并不均匀。再次盖上盖子。奇妙的魔术开启了,锅贴变色中,从米白,到米黄,再到金黄色。大约过了五六分钟,油汁已收紧,锅贴成焦黄色,我的鼻子成了牧羊犬。
我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去,面皮弹了一下我的牙齿,顺带电了一下我的舌头,一股热气在我口腔里翻腾。我急中生智,想到一个妙招“空调冷却法”。牛肉的筋道,葱花的清香,姜沫的浓烈,马蹄的清脆,一齐奔涌到我的口腔里,我恍如飘飘然,给吸上了天空。
疾风骤雨扫空盘,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肉小肉落入胃,
牛肉锅贴真绝味。
我爱这漓江路上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