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父母,孩子有一天对你说自己不想上学了,你会怎么说?
勃然大怒,训斥孩子一顿,让后强行把他送到学校?
还是询问他为什么不想上学了,听他诉说?
或者给孩子讲上学的好处和不上学的后果?
有一位妈妈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是如何做的呢?
一天,明明说自己不想去上学了。妈妈听后没有给他讲上学的好处,也没有问他为什么不想上学了,而是问他“不上学准备在家干什么?”孩子说“看电视”,妈妈又询问看什么节目,里面的主人公都有谁,他们的什么本领吸引孩子,最后一直追问到主人公的本领是在哪里学到的,孩子脱口而出“在学校”,妈妈又问他“想不想去学”,孩子表示想去,但是不喜欢学校里老是欺负别人的同学。
这位妈妈和孩子的谈话,不同于日常家长的亲子交流。她善于引导,突破孩子心理防御,得到孩子的信任,也弄清楚了孩子不想上学的真正原因,最后促使孩子主动回到了学校。
类似于这样的话题情景属于高难度对话,在这场亲子对话中,这位妈妈使用了高难度对话中询问的方法,先顺着孩子说的话聊轻松的话题和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和孩子达成感情共鸣,使孩子卸下防御,得到孩子信任,获得有用信息,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让孩子明白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
高难度对话中的询问,有三个步骤:
1.询问前需要暖场和前奏。可以采用闲聊方式收集信息,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进入谈话前奏,找到对方都能接受的点进行对话。
2.核心询问。第一步。先说公开性问题,再论是非。明明的妈妈听说明明不想上学时,并没有直接说这样不好。第二步,预留台阶。不要步步紧逼,给孩子说不上学的不良后果。明明妈妈通过和明明的聊天,给孩子台阶,也给他思考的空间。第三步,适当沉默。明明在妈妈最后问他“想不想去学”的时候,沉默了一会,妈妈也耐心等了一会,明明终于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3.用封闭性问题,聚焦共识。
最后明明妈妈可以和孩子明确一下“是明天早上按时去上学吧”,孩子点头后,上学这件事就达成共识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