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带着孩子坐上了从海口到长春的绿皮火车,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一个硬卧车厢里有八九个大大小小的孩子。白天,有十几岁的孩子埋头玩手机的,也有几岁的孩子呼来喝去地到处游荡,有个一岁多的小朋友跌跌撞撞地跟着姐姐到处探险,蠢萌又可爱。
也许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负责任的列车员,一个个床铺走动,核对着家长和孩子的座位号,有时候还要查看孩子和家长的身份信息。那负责的态度,不由让我竖起称赞的大拇指。在这个网络覆盖的时代,依然有各种漏洞让不法分子利用,拐带着无辜的孩子远离父母亲人,造成一个个家庭无以弥补的伤害。列车员这样的举动,虽然不能百分百堵住疏漏,可是他负责任的举动,还是让带孩子的旅人们安心不少。
对面下铺的男孩子,二十来岁的样子。上了火车,除了安静地看会手机,就是拿着手里的小册子默默地背诵。我在旁边听着他偶尔出声的语言,应该是外语,再细看,好像是一个手掌大的小册子,他在低头翻着,不停地念着。也许在查缺补漏吧。再仔细观察,原来在手机上也是在看英语视频,真是一个上进的孩子。年轻人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随时随地学习的动力,值得我们这些成年人学习。
快到九江站的时候,他接了电话,听对话,好像是妈妈要去车站接他。他温柔地拒绝说:我出了车站很快就到家了,不用来接啦。嗯嗯,真的,我带的东西不多,真不用过来啦。你要是去拿鱼,记得防晒呀,外面可热了……能听到话筒外母亲愉悦的声音和关切的话语。实在是个体贴又温柔的男孩子呀。
我带了一本书,《悲伤缓解手册》。在男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也关上手机,专心看了起来。在失去双亲的环节里,作者介绍了三个来访者,有中年失去母亲的布丽奇塔,有四岁失去母亲的麦克斯,有掩盖着失去母亲,生活着灰色胶囊里的谢丽尔。失去了母亲,他们的表现各异。但是他们对悲伤的态度,他们对于去世母亲的怀念和不舍,在很多地方让我深有同感。原来,失去所爱母亲带来的丧失感和迷茫,在全世界孩子身上都是感同身受的。
到了晚上十点多熄灯的时候,大大小小的神兽们被家长押着卧倒在狭小的床铺上,睁着眼睛或者闭眼做着安眠的样子。只是不时发出的咕哝声、低笑声打破了安睡的伪装,引来大人们的低声呵斥。
一岁多的孩子,也许从来没有经历过在火车不时地长鸣声和轨道上咣当咣当的撞击声,也许适应不了车子晃晃悠悠的动静,他在外婆的怀抱里找不到平日的安宁,外婆急切地安抚中找不到往日睡觉的节奏。他一直哭个不停。从开始气势宏大的哭嚎声,到后面声嘶力竭的哭叫声,再到最后疲累至极的嘶哑哭声,都显示着这个孩子累极了,辛苦极了。他一直不停地哭啊哭啊,听得做妈妈的人都心有不忍。
整个车厢,大大小小近百个人吧,很多人因为这孩子的哭声而睡不着, 有的躺在床铺上玩手机,闭着眼养神,有的起来到走廊里静静地坐着,看看手机,看看月色,听着火车的轰鸣,感受着这慢悠悠的摇晃感,安静地听着老妇人安抚幼儿的声音……整个车厢里,没有人没有烦躁,也没有人嫌弃,只是静静地坐着或者轻声走动,这种相互理解和体谅的感觉真好。
三十个小时的旅程,有很多同车铺的旅人聊起天来,才发现共同在异乡的某一处生活了很久,却相见不相识。在同一个车铺里,他们聊生活,聊老家,聊孩子,聊朋友……越聊越投机,相见恨晚。到了下车时候,有不少人已经成了朋友,扬着手里的电话,再三嘱咐要记得联系,到时候一起吃饭玩耍……
到了目的地下车,和同车厢的老乡一起拼车回家,本来近两个小时的车程,缩短了一半,车费也减了一半之多,真是意外的惊喜。
绿皮火车,装备也许没有高铁精良,速度更是无法和高铁动车相提并论。可是在这晃悠悠的漫漫旅程中,少了急躁和冷漠,多了静待的安然和祥和,有时也充满了意外的小惊喜。实在适合暑期这悠长假期。
绿皮火车,真的是值得一试的旅程工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