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人是医生,有人是教师,有人是工程师,有人是企业家。在开始每个职业之前我们可能都学习了很多年,接受过很多培训,最后才能胜任你的职位。可是父母这个职业却从来没有人说在要孩子之前,说自己先去培训培训学习学习吧,大部分人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做了父母。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当看着那个幼小的生命,我们都是凭着最原始的动物的本能去爱孩子。可是人不同于动物,人有思想,有意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独立,我们跟孩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看着那个跟你拍桌子,跟你大喊大叫的孩子,你会想当初那个牵着你的手蹒跚学步的小可爱去哪了?
樊登老师说过,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那复印件出了问题我们只能在原件上找原因。那么到底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有哪些误区呢?
第一就是溺爱
有个同学一直没有结婚,三十八岁才有了女儿,那简直对女儿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给什么。那个小女孩四岁了,现在还吃母乳,而且每晚必摸着才能睡觉;晚上大人都睡了,她自己看电视看到凌晨四点,不让看不管什么时间都大吵大叫,哭个不停。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别人都不会惯着她,那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她会屡屡受挫,一蹶不振;另一种就是对于自己不能得到满足的要求会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的道路。
还有个朋友不能生育,抱养了个女儿,从小养大,也是惯的不行。三四岁的时候一不高兴就打爸爸耳光。现在刚刚上初中,在学校里招了一群学生建了个微信群,天天在群里说那个那个老师不好,后来被学校知道劝退了。从小不告诉孩子长幼有序,长大之后就不会懂得尊重师长。
第二就是控制
什么叫控制?小孩子不高兴哭了,大人会说我数一二三就不许哭了。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父母这样的控制,我儿子小时候只要我一查到三,就会停止自己的行为,我当时还很得意,觉得自己教育有方,后来学习了孩子教育方面的内容,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特别懦弱,丧失自信。儿子上初中的三年我没有管,不知道他学习什么样。后来一次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儿子获奖了,我儿子竟然说,妈妈你别信老实的,没准老师想告我状呢。儿子对自己一直都没有自信,而且还特别胆小怕事。
第三是放任不管
比如说孩子哭了,父母会说别管他,哭一会就不哭了;还有的父母会把孩子关小黑屋里,自己哭去吧,什么时候不哭了,什么时候让出来。《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书中说,这样长大的孩子会缺乏归属感,容易网络成瘾,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他才能找到归属感。
第四是奖励型
比如父母总是跟孩子说,你期末考试考一百分,我就给你买个手机。就是用奖励让孩子去学习,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孩子不是因为对学习感兴趣而去学,而是为了奖品去学,失去了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那么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他做事情一旦失去外在的奖励,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这对孩子的生活影响也是巨大的。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担负起孩子成长的责任,或许每个人一开始不懂得做人父母,这不怪我们;可是如果父母知道了错误却不去改正就是父母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