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最近仔细研读了万维钢老师解读的《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这是一套强人的生活哲学。
这边书有两条主线:
#一条强人路线:自由-幸福-进步
先要有自由。自由前提下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当你知道什么是幸福的时候,你就知道人应该怎么处理进步的问题。
#一个关键思想:都是你的选择
阿德勒认为,你的生活模式,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过什么,都无关。
所谓生活模式——
也可以叫生活方式,就是你的性格、你的行为规律、你怎么跟人交往,你有一个什么自我定位之类。
阿德勒认为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感
此前,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比如有个人,从小受到父母的虐待,他长大以后性格就很扭曲,以伤害别人为乐,结果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再比如,一个人从小家庭贫困,自己长得弱小,小时候经常收人欺负,长得后很自卑,很怕别人的拒绝。
我们也都很接受这个说法,认为是不幸的童年毁了这个人,是童年导致了我们的封闭和自卑。
如果按照弗洛伊德学说,这个叫做“决定论”。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不承认这个说法。
阿德勒认为这个人之所以性格扭曲,是因为他出于某种目的,主动*选择了*这个扭曲的性格。
不幸的童年只是他的借口。
阿德勒这个说法,叫“目的论”。
弱者很善于把过去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当做武器使用。
他会抱怨这些不幸和缺陷,但是他*需要*不幸和缺陷。
他拒绝改变。
思
这个世界给了我们什么,那是我们决定不了的。
但是怎么看待、怎么利用手里的东西,那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不再担心别人的认可,这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这个确实是一套强者的思维。
有了个意识,我们时刻可以提醒自己:我可以选择,就是此刻,我还有选择的权利,而不会是“不得不”。
如果这个给自己说,至少立即会有两个效果:
第一,停止抱怨,接受现实——因为这个是自己的选择,不是别人给的;
第二,冷静思路,我如果不想这么忍受,我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改变就会发生。
接受现实,接受自己当前的状态,从心底相信,如果还不想改变,就是自己愿意的,就会获得一种自由:
比如,我加班,这个是我愿意的,我不是为了老板,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可。
有了这个想法,就能专注于做这件事,并从中获得乐趣和进步。
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当我们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至于度外的时候,我们直接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恰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邂逅了乐趣,找到幸福。
再说冷静思考,相信自己可以选择,就能获取动能,而不是被动的无助感。
按照阿德勒的理论,人的一切烦恼根源就是人际关系。
为什么烦恼?
因为我们总想获得别人的认可。
如果你处处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活,你就处处受到驱使,你就是不自由的,你就会很难受。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根源就是人际关系。为什么烦恼?因为你总想获得别人的认可。
清楚了“我可以选择”,就会明白两点:
第一,我有的生活模式,我不需要按照别人,比如家人,老板等的期待的模式去表现;
第二,如果我自己认为我有“不足”,是我自己,我是可以改变的。
因为这个不是其他的谁,也不是我自己的那个可怕的童年导致的,
我现在是一个自由的成人,我是自己的唯一的主人,我可以改变。
而当我们这样去思考,去看待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
我们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重要;
没有那么人关心我们的表现;
外向的价值导向和思考模式给了我们太多的限制。
行
你可以自己选择!
满满的能力,满满的活力!
明白一个道理,能让自己收益,途径就一条:践行。
我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1.凡事找先问自己
凡事找先问自己,不要着急归因他人的对错。
这样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也可以让自己真正获得主导权,我的事情,我对结果负责。
2. 做个自律的人
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就非得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
比如,财务自由、时间自由,为了达到这样的主导权,我们必须自律、提前选择、主动选择。
做一个特别自律的人,我们就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而这些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
所有的结果,都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我可以自己主导。
如果还有不爽,我是可以去通过自律去调控的。
做个自律的人——核心就是要通过锻炼控制自己的意识,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3. 敢于做一个“被讨厌的人”
按照这本书,不再担心别人的认可,这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这个世界给了我什么,那是我决定不了的。
但是怎么看待、怎么利用手里的东西,那是我可以决定的。
如果处处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活,就会处处受到驱使,就无法获得自由的。
有勇气的强者是关于专注自己的目标,敢于走自己的路,尤其是专注于自己的使命,认真的生活。
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真正的幸福,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至于度外的时候,获得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