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健康的家庭关系?
我也搞不懂。于是我去知乎查了一下,再加上一句老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经营亲密关系的过程,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是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那关于家庭关系,到底有什么因素来决定,它是什么样一个状态呢?我们也在讲这个成长的时候,孩子的一元关系,二元关系,三元关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需要培养一个安全的依恋,他需要确认自己是足够好的,是被无条件爱的,是被关注的,是有价值的。那么他获得了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或者是在精神分析上讲,他是一种自体的一种确认。那你会发现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母亲她并不是能够及时地满足我们,如果说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很关心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明白孩子的需要,积极地满足孩子的需要,那孩子长大以后,他形成了安全性的依赖。如果这个家长心不在焉,有时候对孩子疼爱有加,有时候又冷落不理,那么孩子以后就他就会觉得患得患失,一会能够得到爱,一会又得不到爱,他也不能确定到底自己是不是好的,能不能得到爱,所以他就超级焦虑。
在原生家庭里得不到的确认满足,长大以后就要在他亲密关系里,或者其他的这种亲密的关系里得到满足,或者是要去修复。所以每个人都在重复童年的创伤,这个修复童年的一种创伤的状态啊。那么有的家长呢完全的漠视孩子的存在,对孩子的需要,不闻不问,孩子以后就会怎么样呢?形成了一种回避性的依恋风格。我们这样讲,人最怕的两种创伤,一种是被抛弃的创伤,一种是被入侵的一种创伤。回避型的人有两种状况啊,就是矛盾的,回避的。假如说这个妈妈孩子在那哭,他没听到,因为他正在看她,一直在追着热剧、电视剧,看得不亦乐乎,突然孩子哭了,她心烦。你哭什么哭啊,烦死人了,你就是过来要债的。那么孩子以后就再也不敢哭了,慢慢的就会形成,只能靠自己,或者是他发现怎么哭都没有人回应,再哭再哭自己可能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了,为了保护自己能够活下去,他选择任何事情都自己承受,不愿意再哭,不愿意再去想,不愿意去表达。他习惯了自我去承受,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那他就形成了一个回避型的依恋关系。我们可以在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