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春季多雨,儿时总爱趴在窗台上听外面淅沥下着小雨,期待着屋后山里能传来洋雀的啼鸣。因为只要洋雀一叫,就意味着清明节来了,奶奶便要取下炕上熏出油的腊猪头肉,这香糯的肉一年只能吃上一回,吃完这一回便掐着手指头数着来年吃猪头肉的日子。除了腊猪头肉,家里还会做蒿草粑粑。我站在阳台上看着奶奶出门,在屋门前的草丛里弯腰摸索,不一会儿便摘回满满一篮子野蒿草,挤出蒿草汁来,和上老家亲戚送来的糯米粉,这香气可比现如今的网红青团要美味上百倍。馅料有咸甜两种,咸的是腊肉炒大蒜,甜的是绿豆。我总是守在厨房,等着奶奶把煮好的绿豆揉成小球球,便开始一个一个往嘴里塞。这时,奶奶总会笑着嘟囔,“贪吃鬼,少吃点,等下皮要包不完了。”
那时候哪懂清明节的意义啊,跟着家人去给曾祖父、曾祖母扫墓也全当郊游了,带着小零食,听奶奶讲她们小时候的故事,还能在路边摘几朵小花。清明对年幼的我来说和中秋、春节一样,热闹欢喜。
后来,奶奶去世了,清明节也就有了意义,十七岁的我明白了永别的滋味,懂得了失去,你能摸到的只是那一方土堆,你所有的努力都欠了些许意义。后来,我离开了家乡,每年清明,父亲便会带着做好的猪头肉和奶奶爱吃的油炸麻辣鱼去看望独眠在大山里的奶奶,父亲会在坟前坐上一会儿,然后打个电话给异乡的我。今天,他说:“我来时你奶奶这里放了一束花,你姑姑应该来过了,这边水边开满了紫云英……”突然,听筒里传来了几声清脆的鸟叫声“清明酒醉,清明酒醉”…
我又看见了儿时,暮春三月,奶奶搂着我在窗台看雨,说:“你听,洋雀叫了‘清明酒醉,清明酒醉’”
今日清明,您的孙女在异乡,遥祝您在天堂健康,愿您能感受到我们的惦记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