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回老家探亲时,大姐讲述了一些父亲儿时的故事,心有所感,一直想记录下来。拖拖拉拉写写停停,直至今天才把几小篇散落的文字整理成一篇文章。落笔时,忽然想起“舌尖上的中国”这句话,一档用视频故事形式美誉华夏大地各种美味美食的电视节目,旨在对饮食文化传播传承。我的思维却不由自主发散到与美食美味相反的——父亲儿时的饥饿和生活的苦涩苦难,因此题为“父亲舌尖上的记忆”,希望我们及我们下一代不忘历史,牢记初心,珍惜如今来之不及的幸福生活。】
“爷爷,为什么您吃饭时喜欢伸舌头?”
小孙女观察入微,幼小的心里充满了对世界好奇。爷爷闻言稍停顿了一下,慈爱地笑笑,没有正面回应孙女的疑问,默默地继续吃饭,只是舌头伸的好像不再那么明显。
但小孙女的话却让爷爷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小孙女哪里知道,爷爷的心里深藏着沧桑的岁月长河,过去那些似乎已被记忆封存了的苦难生活情景,仿佛瞬间融化,再次重现在脑海中。那些仅仅是回忆就令人痛苦的生活琐事,爷爷觉得孩子们恐怕不能理解更无法承受。
这位爷爷就是我们的父亲。
大姐说,那顿饭后好长时间,父亲与她聊天时才慢慢讲出了背后的故事,听的令人揪心。
父亲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战事频频,烽火连年,老百姓长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说,现在电视剧中那些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镜头,真的就是他小时候的真实生活。“房漏偏逢连夜雨”,父亲很小时,我们的爷爷就去世了,虽然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兵荒马乱年代能混口饭吃饿不死就不错了,哥哥们或外出劳工或被抓了壮丁,姑姑早早嫁为人媳,他们根本没有余力帮扶家人。
奶奶想与父亲相依为命,但战事及自然灾害不断祸害着人们,如果将父亲继续留在家中,唯有饿肚子甚至危及生命。无奈之下,奶奶忍痛含泪将父亲托付给远居他乡的亲戚,找了一份放牛小工的活儿,只为能吃上一口饭。
父亲告诉大姐,当年物质严重贫乏,粗粮饭已是好伙食,白面馒头实属奢侈品,能吃一顿肉菜那简直是过大年的待遇。东家的生活水平也不很富裕,能让父亲不经常饿肚子去放牛算是有良知的。长年累月艰辛生活,本应长个子的年龄却长期营养不足,导致父亲那时身体状况出了问题,口腔严重溃烂,嘴上长满了疮泡,痛得无法正常张嘴吃饭,只能用筷子将饭送到嘴边,同时慢慢伸出舌头接应着饭菜,连塞带推才能勉强吃到嘴里,那种难受劲太痛苦了!日久成习,父亲慢慢养成了用舌头接饭的习惯。
年代不同,物质生活的概念也不同。我们小时候也不富裕,大多粗茶淡饭,但基本能解决温饱。如今生活环境好,吃穿等生活水平呈现精细分化,转为享受型主导的消费社会。所以,饥饿、温饱、享受,真实对应写照了前前后后几十年不同社会生活环境,简单字眼里内涵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巨大反差形成的不可跨越的认知鸿沟,让爷爷无法一下子将背后故事明明白白讲给孙女听,也许,是爷爷认为孙女她们还很小,不想让孩子们过早知道历史的痛苦、岁月的伤痕。
孙女的好奇,才使父亲提及这段心酸往事。那天大姐的讲述让我听了心里酸酸的,如鲠在喉,姐弟俩感慨了许久。父母是同村的,自小熟悉,母亲以前也曾多次说起奶奶家庭生活艰难,当时只是当成了故事去倾听,没想到竟然如此悲惨!
站在千千万万农民队伍中,父亲身体并不特别强壮,但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甘认命,默默劳作,苦难磨炼让他豁达明理,岁月洗礼使他心地善良,领着一家老小不断打拼、不断坚强。亲历了艰难岁月,父亲母亲深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人生哲理,为了我们这一代健康成长付出了一切,无怨无悔,引导并鼓励我们拼出一片新天地,为乡邻村里人们所赞。
现在人们常说“愿你经历艰难困苦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父亲正是这样的人,胸怀宽厚。也正因父亲心态乐观,虽已耄耋之年,却敏于观察,与时俱进,有年轻人一样的心,积极接受新生事物,微信玩的顺溜,谈论国内国际新闻大事头头是道,活的潇洒,活的通透,快乐地享受着老年人幸福生活。
在人生态度上,父亲是我们的榜样。
整理于2023年8月29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