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事,需要心情,需要条件。没条件读书的时候,总会想尽千方百计地去找书看,哪怕就只有只言片语,也会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认真的看上半天。自己就是这样,从认字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毫不为过,有过之而无不及。想想也是,自己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某一本书的阶段,也就是这一时期。这个黄金期一过,就再也没有找回来过。现在,其实很怀念。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在我小的时候,家里的条件离“仓廪实”、“衣食足”还真有那么一段距离,刚刚能够果腹、保暖,吃不饱、穿不暖也偶尔会出现,算是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但也是在那时,慢慢地,也能“知礼节”、“知荣辱”。或许,积极向上是人类的本能。但不可否认,通过各种途径,贪婪地看了那么多书,真是功不可没,也算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有时候,我们还得感谢贫穷。
宋代的赵恒在《劝学诗》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些劝学的精神是很正能量的,但其实这个是比较搞笑的,有点扯。书中有没有“黄金屋”,有没有“颜如玉”,大家自有分辨,而“知识改变命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显得过于苍白了。更何况,在阶层日渐固化的今天,这个社会每天上演最多的还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这出戏目。
说回来,自己读的书也不算少,“学富五车,书通二酉”那肯定是差得远,但“书盈四壁,墨香四溢”多少还能沾点边。当然,这里所说的读书,算不上为了某种文凭、毕业证而读的书。得,读这么多书,“礼节”肯定知了,“荣辱”那也必须得有。要说改变命运,那也难说。如果仅仅从“鲤鱼跃龙门”、跳出农门这一个角度来说,可算。但若改变命运仅仅限于此,那这命运改变的也过于浅薄了一些。
归根结底,从古至今,劝学,无不饱含着一种浓浓的功利味道,教人出人头地这种。“黄金屋”“颜如玉”还好,尽管是赤裸裸的,但不藏着、不掖着,直奔主题,直奔着人类的终极追求而去,尽管人世间也因此多了不少的“范进”。相反,这“知识改变命运”多少就有点暧昧,不直爽,装深沉,一副居高临下说教的口吻,让多少人在知识改变不了命运之后,更加嗤之以鼻。所以,这书读得,没有任何意义。想着那些调侃的段子,让多少读书人咽不下心酸的不服气,却又不得不迈着沉重的步伐继续走辛酸的人生。
但人还是不得不继续读书。上面这种,学历型的读书,每个人必须经历,不管以后是走卒贩夫,还是国之栋梁,因为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能够在社会生存的一种本能,杜甫老先生也说,“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这个不能丢,谁都不能。
还有一种是高尚型的。陆放翁宦海浮沉、常受排挤,还是说“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没有五亩园也要归隐,读书就要为了黎民百姓。如放翁这等人设,古往今来,为数不少,也确有大批“读书本意在元元”的人,在皇皇巨著般的汗青上留下英名。可毕竟,即便历史以来读书人如“过江之鲫”,能青史留名的也着实不多,更多的人只能为生计而蝇营狗苟,养活自己和家人才是第一要务。
尽管如此,无论世俗的力量如何强大,强大到让人不得不低头、不得不弯腰,但我还是要说,书必须得读,要不停的读下去。且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令人怎么样的神采飞扬,光只是“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的这种宁静,足以让每个在滚滚红尘中饱受煎熬的我们,暂时停下匆匆的脚步,抛却烦恼,于夜深人静的时候,或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刻,安心的享受。只有丝毫不带半点功利的读书,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心灵安静下来,才能使躁动不已的灵魂,在喧嚣的尘世中,赢得安宁,找到归宿。
是的,我还是要继续读书。虽然躯体被俗事缠绕得脱不开身,疲惫不堪,但依然要让内心不时地在桃花源、理想国、乌托邦中稍稍休憩,让心宁静下来,让心开心片刻。肉身可以毁灭,但终究不能放弃;灵魂可以无趣,但决不能让她孤苦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