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我们,自远古时代开始,思考就伴随着我们,逻辑思维成了我们的标志。之前有一位动物学家评判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他强调了一点:“人类是唯一会制造工具的动物。”
犹记得以前考试时,老师喜欢出一些没见过、很新颖的题型给我们,每当考完试之时,同学们聚在一起讨论最热烈的就是这些“生面孔”。这些陌生的新题型仿佛一个个没有见过的怪兽一般,等着我们用脑子里重新开发完成的武器去逐一试探,看哪把才是有效的。
思维的工具有很多种,有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适用的“图像思考”,也有巴菲特这样的投资高手悟出的“价值模型”,还有硅谷钢铁侠马斯克的“第一原理”思维法,这些都是很实用并且高效的思维模型。
比如马斯克的第一原理思维法:从事情的最终目的出发,从结果去反推条件,经过若干个环节,譬如环境变量,物理属性变量和时间累计效果加入思考,最后可以得出逻辑上最准确的完成这个任务中第一件你要做的事。
再比如爱因斯坦的“图像思考”:利用右脑的感性思维和图像记忆的特点,直接在脑海中想象出最终的画面,从而把整个事件如同动画播放一般在脑海中清晰展现。
而巴菲特的价值模型则是通过对事件的因果,即正、反路径来思考,从而得出事物的正确估值以及未来可能的考量值,最后确认是否投资。
大部分人对巴菲特和马斯克的方法论都很好理解,因为这遵循理性思维,是一种可控逻辑。而很少有人能做到图像思考,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我们从小到大形成的各式各样的“规矩”限制了右脑的发挥。
来看看下图这个大脑结构分析,是不是发现自己平时用到的几乎都是左边的功能?
看过许多逻辑思维训练方面的教材,大部分都推崇“深度思考”。深度思考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大脑在思维上的惰性如何克服。科学家认为我们生活中95%以上的行为都可以用动物本能来完成,大脑本身对于思考是有惰性的。尤其是从事策划、创意和广告的人群对于大脑的使用程度更是频繁,从而接到新案子时我们的大脑常常会引导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之前的某个相似性高的案子中抽出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复制”?使得新案子的复杂性得以下降。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右脑有着比左脑更高速的记忆方式,如果说左脑是打字机逐字输入,那么右脑的记忆就是照相机,是整片输入。在记忆效率上已经出现了指数级的巨大差距。而在对事情的判断上,左脑属于逻辑型缜密思考,右脑则是直觉型的感性判断,简单来说,右脑像一个射速非常快,不时有超精准射击,比如二枪同坑的神奇表现,也会偶尔打出脱靶的选手;而左脑则类似一个扎实的选手,虽然速度上只能算中低水平,但是精准度长期维持在8-9环附近,不失为一个稳定的选手。
那究竟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该运用怎样的模型来思考呢?答案是按需取剑,见招拆招。
我的理解是:需要迅速反应和创意时,右脑更靠谱。而做选择和事件评估时左脑用处更大。
把思考的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你觉得困惑时,很有可能只是你的大脑发出信号:我不想工作了。
勤学善思,世上无难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