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著,无论是否对19世纪俄罗斯的历史是否了解,一点都不影响我对本书的喜爱。
书中两条线,一条以安娜·卡列宁娜冲破家庭束缚不顾道德伦理追求爱情为主;另一条以列文在面对富裕和贫穷之间的挣扎为主。列文的妻子是安娜哥哥的妻妹,其中千丝万缕的关联构成本书大的框架。书中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活的个性,善良,虚荣,放荡,好赌,唯利是图等等是那么真实,走进他们,就像走进了真实而残忍的现实社会。好在温和与善良的光芒无处不在,体会人性复杂的同时温暖如影随形。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句作为开篇之首语,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幸福是什么,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幸福家庭的宗旨是两个人的互相欣赏又各自独立,既不以自我为中心,又不依赖他人而存在。显然安娜与卡列宁建立在政治目的上的婚姻是不幸的,从卡列宁的眼神及说话口气中,漂亮的安娜始终处于低他一等的位置,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是安娜婚内出轨最直接的导火索。但凡有个相貌堂堂举止优雅的男人稍献殷勤,安娜将会轻而易举的沦陷。此时恰巧偶遇仪表举止大方得体的军官弗龙斯基,安娜心底最后一道防线经不住情欲肉欲的诱惑土崩瓦解,选择抛夫弃子。而弗龙斯基明明了解安娜是有夫之妇仍不顾一切穷追不舍,礼义廉耻败给了你情我爱,这种由于虚荣心而产生的爱情注定行走不远,只能是以悲剧而结尾。
安娜是不幸的,卡列宁是不幸的,弗龙斯基同样也是不幸的。男人是靠上半身主宰一切,比如卡列宁。他明知道这种政治联姻的后果,但为了似锦前程仍放手一搏。卡列宁的高高在上,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安娜带来了诸多好处,生活上衣食无忧,社交中无限风光。假如卡列宁能反观自己,假如安娜能随遇而安,假如弗龙斯基能稍稍克制,那么也就没有后来一切的反目成仇,爱恨纠缠。但事事没有如果,正如安娜所说:千万个人,就有千万条心,自然有千万副心肠,就有千万种恋爱。说到这,我想起用“女人是靠下半身而活”这句俗话来形容安娜再合适不过。按理说,安娜博览群书智商在线,对自己理应有着很好的辨析力及较强的自控力,最终落得卧轨自杀寻求解脱同时以此惩罚弗龙斯基,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婚姻中的痛苦分自觉和不自觉两种,安娜是自觉的痛苦,所以时时想要摆脱;其实卡列宁又何尝不是,只是在这种痛苦之中男人的理性占了上风,他以此将自觉的痛苦转为不自觉,用事业的成功来弥补。我想起电视剧《大校的女儿》中的韩琳,当所有人都认为她应该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与已是人夫同样活在婚姻痛苦中的战友姜士安牵手时,她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幸福不一定是拥有。理智战胜情感,她不愿意将自己所经历过的痛苦嫁于别的女人身上,这是韩琳的善良,是人性最大的闪亮点,因此她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而安娜卧轨之后,弗龙斯基的母亲用一句话总结她:“她的下场,正是那种女人应有的下场,连她挑选的死法都是卑鄙下贱的。”一时贪欢,毁了一个家庭坑了老中青三代人。如果卡列宁能早些放弃所谓的颜面与安娜离婚,或许就没有后来的悲剧。安娜死了,与其有关的两个男人后半生注定悔恨交加。其实回过头来想想:有时放过她人也等于放过自己,在薄情的世界里依然要深情的活着。
再来说一说列文吧,列文是我在本书中所喜欢的人物。善良,聪明,内敛是他的个性,也同样是基莉的个性。在第一次向基莉求婚失败时,几年内都不敢见她,甚至连提都不敢提到她。彼时的基莉被高大英俊的弗龙斯基迷惑了,并非讨厌列文,只是被迷惑了才忽略了列文所有的好。所幸几经辗转,列文和基莉这一对天造地合的欢喜冤家,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应证了那句是你的跑不掉,该来的总会来。在这场婚姻中,两个人相互欣赏彼此包容,成就了婚姻最好的状态。列文将农场打理的井井有条,日子过的富足安定。在见到大量贫穷的农民时,一富一穷巨大的反差在列文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开始恍恍不安,忧心苦痛。对此基莉懂他,总是能给他最大的安慰,极致的放松。对穷人尽其所能的去帮助他们。然而列文还是不能开心起来,为此他反复阅读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著作想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生的意义。
一个人所以想的太多,是因为他太孤寂了。在这种孤寂里,列文似乎找不到藏着痛苦的根源。当列文无意中听一个农民说普拉东为他的灵魂正直的按照上帝的旨意活着时,仿佛醍醐灌顶瞬间领悟。按上帝的旨意活着,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是去行善,不问原因不问结果。他开始反省自己处事原则包括对身边人的态度,贵族身份不再是他引以为豪的资本,他把自己放到和农民一样的地位。他一旦意识到言行有不妥立即反思然后改正。一旦这种善的信念根植于心,一切就会朝着有意义的的方向发展,内心已然没有痛苦,而是阳光明媚。列文的改变,基莉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基莉告诫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说:“将来要向爸爸一样。”列文之所以要把不可争辩的善的意义灌注到生活之中,因为他找到了快乐的源泉,正如《道德经》所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安娜·卡列宁娜》一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里独白来增加人物的层次,使得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立体丰满。对生活中场景,各种细节之处处理的恰到好处。尤其喜欢书中描写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的景象,一切是那么生动有趣,若非对生活爱的彻底的人又怎会如此清晰,而我们这些形色匆匆的人全然看不见。
纵观书中的所有人物,仿佛最终都指向一个主题,那就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善。在寻找挣扎的过程中,要相信:改过迁善从不嫌迟。
人生来就是赎罪的过程,而救赎者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