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必然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1616年4.23日,是一个令全世界都不敢相信的时间重叠。在那一天,世界文学领域内两位登峰造极的巨匠同时逝世,那就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余秋雨先生曾说:那一天,地球有点儿失重。
其实,不应该只在读书日谈读书,或者,读书这事,本就不用大张旗鼓地宣扬。因为读书本是一件私密的事,读书在平时,读书不是哗众取宠。关于读书,我一直认为是一件孤独且难以坚持的事情。尤其在手机、短视频、快餐文化充斥周围的如今。不知你是否也同我一样,有时读了很多书,却依旧什么都不记得。有时,不知道怎么选书,读的范围越来越窄,或者买回一大堆书,却束之高阁,布满灰尘。也有一些书,读时内心澎湃,要说到书评,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有些书,光是决定去读,就已经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艰难了。我甚至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读书。有时,读书纯粹是任务的驱动,比如阅读打卡、或者是写作、备课的需要。这让读书这件事变得不纯粹了。可转念一想,幸好有这些倒逼着我读书,否则在这个手机吸引力无比强大的时代,我还有可能保持阅读吗?真爱也好,任务也好,最终,读书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呢?我心里没谱,直到我看到这本书。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这本书——《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
这本书,是一本工具书,也是一本指南书,是一本观点书,也是一本方法论。作者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畅销书作家斋藤孝,他被誉为日本读书界奥斯卡级阅读大神,致力于传播阅读心法,帮助更多人实现高效阅读,深度阅读。书中语言平实,小小的一本书,仅12万字,却讲透了读书对于我们的意义。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呢?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他的整本书又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他探讨的每一个话题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今天,我仅仅跟大家分享,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观点。
观点一:深度源自读书。
作者认为,读书可以使人成为有素养的人、有深度的人。读书可以深化知识、深化思考、深化人格。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了复杂的快乐,只有通过读书成为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才能够意识到那些复杂的快乐,并且乐在其中。曾国藩说: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三毛也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想要成为有深度的人,没有比读书更适合的做法了。
观点二:以作者的视角看事物。阅读的过程就是在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如果你愿意,其实也是和作者思想交流的过程,那我们有没有试图去了解作者?试着从作者的视角来看书呢?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阅读书中的故事,看透书中主角的灵魂,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的视角。
观点三:有要广而深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可以锻炼思考能力。
怎样实现广而深的阅读呢?作者提供给大家的最简单的几个方法:1、做笔记,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几个符号表情。2、带着感情阅读;我们只要心动了,思考便会随之一起深化。3:灵活运用对话、评论来深化思考能力。读完之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一起分享、交流。
观点四:不能局限于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不能当专业内的专家,专业外的傻瓜。“书籍就像是哆啦A梦的那扇门,它能带人去往不同的世界。”通过接触那些伟大的事物,受到感动、震撼自己的心灵,可以细细地品味人生。往往,越是阅读,你越会发现自己的浅薄。当我们试着走进一些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会发现:无论在微观世界里,还是在宏观世界里,都充满着惊讶和感动,就连人生观都可能会发生改变。只有你掌握的知识越多,你就越懂得世界的辽阔。书中有你想象不到的世界,书能带你走遍天下,走入人生百态,走进人间烟火。
那么,回到书名,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地方呢?我想:这句话其实是在叩问我们读书的意义。作者说,越是读书,就越能洋溢出对世界的乐趣。眼界变宽了,对生活、生命有了感恩,便对细微的小事越发热爱与珍惜。读书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间万物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培育我们追问人生意义的力量。
心理学家维克多埃米尔.费尔克兰曾说:我们不要在生活中期待什么,相反,我们应该一味地追问:生活对我们的期待是什么。阅读的路,也许是一条孤独的路,但是,赫尔曼·黑塞说:“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阅读的路,也许,正是那一条让我们不断走向自我的路。就如斋藤孝告诉我们的那样:“让我们从古人那里,从圣贤的先进思想那里,获取力量与支持。不久你就会发现,人生的路,早有导向标;人生的难题,早有已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