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添一抹岚
年少读书时,常会邀些同学到我家一玩。通往村子的羊肠小道两旁,尽是一片片的矮小竹林,单车踩了一路,就看了一路的翠绿。同学惊艳于一目不能穷尽的竹海,说我们的村子只应更名作竹村。我哈哈大笑着解析,只可惜,竹村两字已被别的村子捷足先登,用作村名。
不仅道两旁满是竹子,村子周边也种有许多竹子。种的多是高大的牛角竹和大头竹。稍远一些的山坡上,是一片片矮矮的篱竹。再远一些是山旮旯,那湿润的山涧里,长的多是黄竹,粉竹。
以上五种竹子中,最数牛角竹用途不大,可是它根系发达,能将土地牢固地锁在一处,所以一些陡坡、河沿种的都是它,以防止滑坡、水土流失、河道被冲蚀。大头竹,质地偏软,甚少拿它作编制材料,可它的笋却是一宝,肉质厚实,味道鲜美。篱竹,顾名思义,多做篱笆,牵引瓜蔓豆藤往上爬。黄竹与粉竹,因其厚薄韧度刚好,竹节疏落有致,常被用作编织箩筐簸箕之类的竹制品。
我的童年回忆里,农作物诸如稻谷木薯等,一般都得用箩筐盛着,一箩箩地往回家中担。簸箕也是常常用到的劳动工具,菜篮子、菜箕、鱼箩也是家家必备。村中老人,多数精于编织此类竹制品。因此,童年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守在爷爷身边,看着片片竹篾在他手中翻腾起落,一天又一天。
在村中会堂还不算凋敝时,它夏天自风凉水冷,冬天可生火取暖,是老人们编织竹制品的不二去处。其实关于在会堂中的记忆算是比较模糊,但期间我因顽皮,搬起大泥砖,终砸了脚趾头的记忆,尤为深刻。
后来会堂因疏于打理,越发的破落。于是老人们退而求其次,移师至饭堂,继续编织。与会堂的宽敞明亮相比较,饭堂空间狭小,光线不足。于昏暗中编织竹制品,亏得它是一们工多艺熟的手艺,不然可苦了老人们那双老花眼。然而巴掌大的地方,空中上下翻腾的竹篾,轻易就能甩痛周围的人。首当其冲,便是坐不定,爱走动的小孩们。老人提醒的话语还没说完,啪的一下,竹篾业已生硬地甩在某个小儿身上。于是哇的一声,毛头小儿随即嚎啕大哭。
我自不然也深受其祸害,因此爷爷再次转移阵地,回到自家屋前的自留地。离了一众老人,虽不免落寂些,可是地方宽敞光透亮,也无需担心甩痛小孩,于是爷爷放心地挥动手中竹篾,编得噼啪作响。
待我年长些时,我就不和爷爷待在一起,只是天天的乱窜,读书后方收了心。
大约在我读二三年级时,有个生意人得知我们这里竹子多,便寻着村子,让村民制作香骨。香骨,就是线香里头那枝纤细的竹枝。
于是竹子又多了一个用途,制作香骨。多选黄竹做材料,用薄薄的钢锯片,按照生意人给出的尺寸,把黄竹锯成一段段的竹筒。用镰刀将竹筒一分二,二分四,以此类推,直到将竹筒分成小竹片为止。然后用镰刀纵向破开小竹片,破成更薄的竹片,接着横向破着薄竹片,制成合规格的香骨。
那时候,上山砍竹子,锯竹子这些功夫一般是母亲包揽。因为母亲还得里里外外地忙活,所以最后一个工序,制作香骨,则是由我和二妹来完成。
说到制作香骨,我可是巧手中的高手。制作香骨的速度和所制香骨的质量,我认了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个别大人不信我一个小孩子还能赢得了她,便要和我一较高下。结果,我是妥妥当当地胜出,名噪一时。
制作香骨所带来的收入虽然微薄,可还是能帮补着家用。因长期制作香骨,我双手食指上的皮肤,因与竹片不断摩擦,竟比其他手指的皮肤要薄许多。母亲建议在上面绑些胶布,我听了,也真就一试。可绑了胶布,我的手指不如平日灵活,制作香骨的速度也就慢了许多。为了更快地制作更多的香骨,帮补家用,我扯下了胶布,不惧皮肤的磨损,继续迅速地制作香骨。
而后,人们慢慢地用编织袋代替箩筐来盛农作物,塑料菜篮代替竹篮,很多竹制品都被塑料制品代替过去,生意人也不常来收香骨,竹子开始逐渐淡出村民的视线。
看到竹制品市场前景堪忧,村民选择砍伐一片片的竹子,开辟出一片片的山地,种上其他热门的经济作物。
当然,村民们还是会预留出小片的竹林,随便地也可砍些竹子来作豆篱,或者编织一对箩筐,送与新屋入伙的亲戚。
我家中,就有一对箩筐,是新屋入伙时娘家送来的。听母亲说,是她特意叫爷爷帮忙编织的,比外面买的结实耐用。
爷爷亲手编织的这对箩筐,比起其他,自然结实耐用。而我,每每看到这对箩筐,心中更是悠然升起阵阵旧日情怀。
各位好,我是添一抹岚,一对龙凤胎的妈,带娃做家务之外时间略有盈余。偶遇简书,十年前的梦想,翩跹而归。2017,坚持350篇更新,希望各位看官关注并监督,更愿我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