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到通勤族,不断的在试错中进步,收获了一点点心得,分享给有同样困扰妹子。对于我自己而言,考虑的核心因素有5个:尺码(Size);剪裁(Cut);色彩(Colour);面料(Fabric);价格(Price)。下手前会先拷问一下自己这5点。近两年添衣尽量遵守精简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也是得益于经验的不断积累。
1. 尺码
一件衣服,是否值得入手,首要的考虑是,是否适合我现在的体型?Jo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时代体重一度飙升到70Kg,青春期过后体重恢复到正常,但买衣服却下意识的想要买大一码甚至是更多。潜意识里是在想有朝一日体重反弹还可以穿。这样导致的后果是,由于纠结一件衣服的号码,有时同样的款式会选2个码,L和XL各一件,大码留作备用。当然,备用款随后也就束之高阁,压在衣橱的底端。我的体重这几年也是相对稳定的,也未有增加。此外,审美和衣品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积累不断改变的,备用款久久不穿也易过时,反思再三,不如买适合目前体重的衣服来的合算。
2. 剪裁
在尺码合适的情况下,我会考虑服装的剪裁。好的剪裁,更加贴合人体的体型,可兼具静态的造型感和活动时的舒适感。在选择商务装或是正式场合的服装时(小黑裙、礼服、西装、大衣、衬衫等),剪裁精良的款项,会大大提升衣品。以下这款衬衫、封面中的的西装和开篇的衬衫都是来自Brooks Brothers,Jo很喜欢这家简洁的商务装版型。之前入过他家的Non-Iron shirt 收腰刚刚好,中性和Feminine平衡拿捏的度很好;Banana Republic家腰掐的略紧点,单穿会凸显小肚腩。
3. 色彩
这点主要是针对除基本款之外的blouse/casual dress而言。在选择衣衣前,要考虑到颜色和图案是否适合自己的个人风格。小西装、dress shirt固然是必备,除此之外的日常,还是要留出一定比例(30%左右,并不绝对)给自己的衣橱做一些变化,这也是穿搭的乐趣所在。对于Jo,基本款已经入得七七八八,近两年很少再入西装和小黑裙了,买衣服会更多分配一点权重给印花和基本色(黑、白、灰、驼、酒红、墨绿)之外相对明亮的色彩。相信很多时候,购衣冲动的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来自于看到充满活力的色彩和图案。回想Jo在学生时代,有不少衣服是冲着印花和图案特别就入了的,其中有保留到现在的,也有款式上身后发现八字不合的,只是试了一次就再也没有穿过的。现在买的少了,踩雷的情况也少了很多,回想一下,终归是要有一个成长试错的过程,才有经验的积累。
4. 面料
面料对于Jo而言很重要,毕竟衣服上身是要有舒适度的。虽然为了款式可以牺牲一定的舒适度,但在这个光谱上,Jo的小天平是倾向舒适的。之前曾经走过一个小小的极端,因为亲肤性不好的缘故,清理掉了衣橱中不少的化纤服装。不过现在也开始给予一些合成面料相应的容忍度。外套面料的选择可以相对不那么在意,内搭的衬衫、T恤和毛衫的材质,个人的要求还是有点小苛刻的,尽量会选择天然面料的棉、亚麻、真丝和羊绒来穿。另,面料的工艺也是日趋精进,几年前买过一件Sandro的羊毛衫,贴身穿竟然已是毫无扎感的。
天然面料相对而言是比较娇贵,不太好打理的,Jo近期不太入真丝衣物的原因,也是发现养护是很费心力的,易皱易勾丝多少也耗费了额外的时间。为了节省一点时间和预算,最终是决定以更好打理的面料替代。
5. 价格
价格因素主要还是看个人实力决定,在预算的有限的情况下,多看少买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上限,譬如超过一定的金额就不予考量。有时候放一放,或许就拔草成功了。Jo在网购的时候会一这样的方式告诫自己,在收藏夹里放一放,或许就被更加适合穿这件衣服的主人买走,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也不必过于执着于某一件衣服,毕竟衣橱里已经很满了,买的也不是生存必须品。也有真的因为衣服断货下架买不到的情况,Jo通常会安慰自己将来会有更好的,在没有拥有这件衣服之前,生活也照样是好好过的。
最后,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帮助你在建立适合自己风格的衣橱之路上提供一点点微薄的帮助。下期会分享一些Jo喜欢的欧美服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