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有人问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当官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中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推广到友爱兄弟。并把孝悌的精神扩展、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自注】
“你这么厉害,怎么不去当官施政呢?”
为什么不从政?这个问题,你让夫子怎么回答?夫子不想从政?夫子没有从政能力?统统都不是。夫子很想从政,也有从政能力,之所以志向、才华不得施展,非夫子之过,实乃时也命也运也。
提问者不晓得是明知故问有意讽刺夫子,还是不明就里迷惑如此优秀的夫子,怎么就不得施展呢?
由于论语上的记载,没有注明年代背景,我们一般人也无法去考证。想来这段话的出现年代,很有可能是发生在夫子晚年时期。客人的话想必一下子就勾起了夫子多年不堪回首的记忆。少年、青年时,勤奋求学,艰难自学,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等夫子学有所成的时候,青少年时期见到的令人忧心的重重弊端已愈加严重。文武艺成却售卖无门,直到中年以后接近老年,才得到短暂的执政机会,并且成就斐然,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怎奈此时的周王朝早已是政令不出京畿,天下更是礼崩乐坏,各诸侯国自行其是,执政的卿大夫们上行下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团糟。国君得过且过知难而退,做事虎头蛇尾;执政的上层权贵坑国害民只顾私利。在众人或醉或睡或装睡的情况下,积极进取的夫子成为异类。逆势而上的情况下,从上层来讲,得道者必会寡助。夫子做不到同流合污,只能道不同不相为谋,无可奈何之下恋恋不舍去国而去,周游列国十几年去寻找机会。怎奈天下乌鸦一般黑,直到68岁高龄的时候回到祖国,也没有得到施展机会。
当夫子辗转多年回到祖国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亲自参政的精力和机会。他只能通过讲学授徒,将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期望通过他们间接施展自己的志向和才华。这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