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本事或者觉得自身有点本事的人,在一些场合,一些事情上,他肯定要发声,要“出招儿”,不这样那就不是他(这类人指给人挖坑,经常讽刺其它人的人)了。在单位要留意这样的人,一般的来讲,你越年轻遇到这样人的机会就越多(你年纪大一些,他们看出来他们的这些“招儿”不管用了),单位越风气不正你遇到这样的人的机会也就越多。
对这样的人(出阴招、讲怪话),有时站出来揭了他的老底儿(你得确定有录音、照片之类的证据,别指忘其他的向你透露消息的人给你作证),确实很痛快,也大快人心,但这样的人一般你也不好取证。
对这样的人,一但你的心智够成熟了,就是要“觉人诈,不形于色,有余味”。知道他要诋毁你,给你“挖坑儿”,你要装作不知道,脸的气色上不表现出来(知道)。他挖一个“坑”,你就陪他沿着“坑”的外沿走。你若本领高强,就也回敬他一个更大的“坑”,带着好玩儿和游戏的心态消耗他,这样的过程比较的“有味道”(你自己去体会吧)。
80年代,某个单位的二把手比较能出各种招数,比如对年轻人许愿“你这样的早就该入党了”“你这么干早就该提干了”等等。不久在他身边聚拢了一些人,他要提几个围绕着他的人,他几次在不同场合说“咱单位年青干部提的慢了,干部要年青化,这也是中央的精神”。其实大家都知道,他身边的那几个青年干部都是一些急功近利,敢说“风凉话”,能提起来就干,提不起来就不干的年轻人(那个年代讲“经得住考验”)。舆论形成后,大家都在看一把手的应对,不提吧(这几个人不是不能干)会影响积极性,马上提吧,确实不成熟。某一日常委会一把手突然讲“根据二把手多次提议,我们议一议提拔使用青年干部的事儿”,这正中二把手的心理,他认为他造的舆论发酵了,他可以安排他的几个人了,所以在会上推波助澜。但大多数常委都知道二把手要提拔谁,也知道这几个人是因为不成熟才没有提拔的,所以大家心里都难以决断,会上议论了很长时间,议而不能决。这时一把手讲:二把手的提议是为了单位的长远大计的,是出于公心的,是符合中央精神的。在培养提拔青年干部上,我们单位确实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我提议今天先就完善机制,形成一个决议,大家都表示同意。这时一把手就说,谁能提出一套完整的机制?没有人发言。一把手说,我提一个意见,大家看一看:在青年干部培养使用上要形成梯次,科员进副科调(虚职),副科调进副科长(实职),副科长进科调(虚职),科调进科长(实职)。会议一致通过此提议。会后,二把手才反应过来,他那几个人还不是副科调,一下子提不起来,但这几个人也不是没有希望,先研究副科调吧。一把手的意思是先让他们任虚职,让这几个人在副科调的虚职上,再沉一沉,再进一步,再成熟一下。
私下觉得这个一把手是高人,既给了这几个人以希望,又符合了多数人(实际上应当是)觉得马上提拔他们到副科长位置,不合适的判断,还消解了舆论,并且防患了二把手依仗舆论做大,有可能的两人之间“就此问题的正面交锋”,可谓一石四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