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饭时,一家人聊到同事家今年不做粉条了(这几年都是买孔哥家做的纯红薯粉条),我想起了儿时自己家里做粉条的经历。
做红薯粉条工序很复杂,所以一般都是几家人一起合作。
首先是选红薯。一般都是选择出红薯时被工具“误伤”的、长相不敢看的、带疤的、小块的红薯。大块的、长的好的红薯一般存在地窖里,卖或者来年秧红薯苗。
接着是洗红薯。把选好的红薯放到大水缸里搅拌,再用钢叉捞出来。
洗好的红薯放到专用的榨红薯机里榨,会出来红薯渣,就是把红薯变成很小的颗粒状。
接下来就是过滤淀粉了。家里因为每年都会做,所以提前挖好了长方体的水池(忘叫啥了),用砖和水泥砌好,防止漏水。水池上放上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箩,把红薯渣放到大箩里,放一些干净的水,4个人一起合作,用专用的按压工具按压红薯渣,目的是把红薯里的淀粉过滤出来,如此反复好几遍。
接着就等红薯淀粉沉淀,差不多沉淀完,把上面的水舀出去,把红薯淀粉放到一个干净的并且比较稠的布上,包裹起来,上面弄上沙土,踩!(这个我不知道目的是啥,需要说明的是,土是进不去不里面的,红薯淀粉很干净)。
淀粉弄好后,就该下粉条了。依然需要好几个人合作。当时用的地锅(拉风箱,放碳烧的大锅)烧水,需要有一个人拉风箱烧火;四五个人一起用大面盆把红薯淀粉和成大面团,再团成一个个的小圆饼;锅台上最里面坐上一个人,拿着专用的下粉条工具(一手拿着圆柱型的,下面是带圆孔的,另一手拿着专用木锤),往下锤团好的红薯粉面团,刚好下到开水沸腾的锅里;接着就需要有人把煮好的粉条捞出来,放到凉水缸里,过一遍凉水,所以也需要一个人;还需要一个人把凉水缸里的粉条捞出来挂到小木杆上控水;还需要把控完水的粉条拉回粉条的主人家。
接下来就需要等到哪天温度低于0℃,水能结冰了,傍晚,把之前拉到家里的带木杆的粉条,架到提前准备好的架子上,等待粉条冻到一起。第二天早上,早早起来,拿棒槌捶散(粉条基本不会断)。
最后就是把捶好的粉条,晾干,就可以卖了。
记得当时爸爸妈妈都是推着手推车,到县城家属院卖。
点滴儿时记忆涌入脑海,当时觉得比较烦,因为会让我们姊妹几个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耽误玩,也耽误睡懒觉。现在想来,却是一种难忘的经历,更难忘的是互相合作的、很和谐的邻里关系。
怀念儿时邻里之间的那种温馨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