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我们自以为熟悉,其实一无所知。比方说,你了解穷人吗?
我自以为了解穷人。小时候生活比较艰苦,家里最低谷的时候只有两块钱,直到21世纪,生活才逐渐好起来。长大后,大多数人虽然钱不多,但严格意义上算不上真正的穷人。
而穷人还是有的。在农村,尤其山区里,每个村里还能找到几户生活极为困难的人,其中以孤寡老人为主。自2016年开始,我参加了本地一个公益组织,每个月都到山区帮扶贫困的老人,他们居住的房子破败不堪,冬天烧柴火取暖、吃穿都很差,他们孤独,生活没有希望——我自以为了解他们,参加公益活动时多多少少感叹一下人生。
但是我们对“穷人”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即使有所思考也是较为肤浅的,我们很难盯着穷人,感他之所感、想他之所想。我们与“穷人”擦肩而过,即使我们曾是穷人,也多半与曾经的自己擦肩而过。
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俯视穷人的可能。
今天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我为伟大艺术家的才华所折服。小说对底层人的关注和平铺直叙的描写,同时使联想到福楼拜的《淳朴的心》。
《穷人》的主人公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名字叫瓦兰卡。她是一个地主的管家的女儿,12岁前在乡村长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地主死后,跟随父亲来到彼得堡,从此她与快乐童年永远告别。14岁时,父亲病逝,她和母亲搬到了一个远方亲自的家里生活,这个亲戚对母女二人并不好。十五六岁时,她爱上了一个大学生,也是她的家庭教师,他们互诉衷肠,品尝初恋的甜蜜,然而不久后,情人也死了。再不久后,母亲也去世了。亲戚开始虐待她,并企图把她嫁给无赖。瓦兰卡逃了出来,并得到一位四五十岁小文官马尔卡的帮助。马尔卡生活拮据,但为了给瓦兰卡治病和吃穿,把自己所有积蓄花掉甚至负债。
小说的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瓦兰卡对过往生活的回忆,直至情人大学生去世,采用的是自叙散文体;第二部分是瓦兰卡与马尔卡的书信交流,完全的书信体呈现。在两人写给对方的信里,读者起初会疑惑他们是什么关系,像父女,像兄妹,像朋友,像情侣。如果忽略年龄的差距——一个花季少女,一个初生白发,他们是深爱彼此的。但是这种爱,又不是纯粹的爱情,而是贫穷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两个穷人在无望的生活中彼此扶持、相互帮助,用他们的温暖的眼光打量彼此,用他们不解的眼神看待周围的世界。于是,围绕着两个主人公,我们看到了18世纪彼得堡底层社会的众生相,少数穷人相互扶持,多数穷人相互伤害。
可是,再美好的相互扶持也不足以使他们在尘世获得幸福。瓦兰卡身体不好,经常卧病在床,做裁缝不足以维持生计;而马尔卡是最低级、不入流的小文官,没有地位、没有尊严、收入极底,他保护不了瓦拉兰卡。女孩为了帮助马尔卡,为了不再拖累他,选择向命运妥协——她别无选择,嫁给了一个她不喜欢的小地主,此人性情非常不好,作者在小说结尾暗示了瓦兰卡婚后生活的不幸,甚至即将到来的死亡。
陀翁可能是文学史上最善于剖析心灵的作家,阅读《穷人》,你能把“穷人”瓦兰卡和马尔卡的心灵看得明明白白,他们的渴望与无奈,他们的希望和挣扎,他们曾经拥有的美好和未来无尽的绝望,交织在一起。读者和小说人物的心灵靠得如此之近,在怜惜的同时,不得不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能真正逃离生活的牢笼,而我们要去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