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一篇《在人际关系中,如何一眼看透事情的本质》,有好多朋友询问,这种方法确实不错,可是生活当中我不会用,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来运用一下,用具体的例子来说。
第一个问题:两性亲密关系问题。
有位朋友说,跟男朋友关系现在相处的比较紧张,男朋友不太想这么早结婚,或者男朋友经常不主动联系,给他打电话还不耐烦,嫌总管着他,什么事情都不太想说,我好没有安全感,求方法。
分析她的问题是,“男朋友经常会让我没有安全感,我很不开心。”这样想,我们都会觉得委屈,很难过,又或者很愤怒,我对你这么好,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还不跟我结婚,或者,我管你是因为我爱你,我怎么不去管其他人呢,等等,会有各种各样的委屈话出现,这些情绪,会限制我们的行为,每次碰到一些事情,就好像开关启动一样,瞬间走入不开心模式。有的时候还会激化矛盾。
我们现在运用“分工思维”来看看,很明显,她现在很困扰,谁困扰,谁负责。我们应该怎么转化主语呢?
把“男朋友常常让我觉得没有安全感,我很不开心。”
转化成“我没有找到让自己有安全感的方法,我很不开心。”
看到这一点,我们会意识到,获得安全感,这是你的需求,是你要为此负责的。对不对?或许你会说:“男朋友应该负责的。”没有那么多的“应该”,记住:谁困扰,谁负责!
看到这一点,有没有觉得,有一点不一样?
因为获得安全感,可以从他身上,也可以不从他身上获得,你可以继续跟他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首先是不能带有情绪,可以说:“亲爱的,有的时候你的一些行为让我没有安全感,我会觉得很难过,我知道你不是有忽略我的,只是我自己的感受,那我们能不能一起来看看,能做些什么,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的顺畅和谐?”
你也可以从其他地方获得安全感,比如更加充实的生活,更加丰富的自己,把焦点聚焦在自己身上。也许那时候,事情会变得不一样。
第二个问题:朋友关系,社交方面。
朋友说:“我有一个还算不错的朋友,但是每次她与我说话的方式,经常带有嘲讽、刁钻的口气。她心地属于善良的,因为这点,我跟她的关系维持了好几年,就觉得人心是好的,而且也经常帮助我。不过她的这种说话方式,我无法接受,又不想失去这个朋友,应该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或者改变现状呢?”。
我们说,分工就是,谁困扰,谁负责。
很显然,现在这位朋友受到了困扰,那我们开看看应该怎么样做。如果我们能看到,是我的困扰,我要来负责,而不是:“你说话没有礼貌,让我困扰”,在这段关系中,我们就已经掌握了主动权,我们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事情,就会主动做些什么事情的。
首先,需要请朋友来仔细考虑一下,是不是你的朋友一直都是这样跟你说话的,一定不是吧,她肯定也有温柔,也有说话客气的时候。同样,在别人面前她也许是一个一直都很温和的人,在一些特定场合,应该也是一个说话懂得分寸的人。
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是相互的,有的时候,,我们在一个人面前温文尔雅,在另一个人面前又暴跳如雷;在一个人面前,我们小鸟依人,在另一个人面前又强大无比,被他人依赖。所以说,这种状态,都是两个人共同达成的。
认清楚这一点,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要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一味的说:“她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反而会去想,是我做了什么,让她可以有这样的表现和表达呢?从关系层面,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此刻,也许你会觉得有点不舒服,怎么跑到我身上来了呢,明明是她的问题,这些天经地义的概念都不适用了,不过,我们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从关系层面,可以跟她好好聊聊,像第一个问题一样。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去敞开了谈,怕对方说了很多问题,是自己的错;怕对方愤怒。这些都是没有弄清楚分工之前的思维。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去面对和承担的责任,当你不再把这些东西当成是自己的问题,而能大大方方的拿出来,跟对方一起探讨,主动的去解决问题时,这种态度反而可以促进关系变得更深,更好。
第三个问题:家庭关系,婆媳问题。
这个问的不多,只有一位朋友,是跟公公的问题,不过她已经很积极的在做出行动,我们就不拿来分析了。就举一个常见的现象,也是我一位朋友的困惑,就是婆婆不给看孩子,孩子出生后,婆婆就以各种理由不看孩子,要么说家里有事情,要么说需要看另外一家的孩子等等,基本是妈妈在看孩子,不过妈妈家里还有事情,而且身体也不太好。朋友也有自己的工作,为了孩子,已经耽误不少工作了,婆婆还是不管,应该怎么办?
的确,当我们有孩子之后,很多沉睡的家庭关系都被重新搅动起来,之前很好的婆媳关系,好像有了孩子之后突然变样了,到处都是矛盾,没问发现,家庭关系,往往不是一对一的,有的时候婆媳关系,核心人物是老公。
在这场关系中,,我们依然照着:“谁困扰,谁负责”的原则,不把自己的困扰退给别人,在传统的思路里面,我们会这样想:“都是因为婆婆的原因,才让我这么郁闷,工作和生活一团糟”。这样想,我们内心充满了抱怨的情绪,一提到婆婆就是一肚子火,根本就没有办法才去积极的态度去解决这个问题。只是一味的抱怨,脑子里时刻都存在一句话:“她就是这样的人”。这样一来,我们已经认定事情就是这样了,无法改变。
如果用分工的思维,应该怎么样做呢?把主语锁定在“我”。
“我还没有找到能调动我婆婆积极帮我看孩子的方法,所以我才这么郁闷。”
或者“我还没找到让我能轻松生活一点的方法,所以我才这么郁闷”。
运用分工的思维,把观点聚焦在自己身上,打开思路,考虑“我能做什么”,掌握主动权,因为,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别人的行为和观点,我们是无法控制的。而且,当这样想的时候,心情也不会太郁闷,而是带有解决这么棘手问题的小兴奋。觉得如果我能通过方法搞定生活,搞定婆媳关系,变被动为主动,相信你可以处理大多数的人际关系。
我们能做的就是管理自己,只要你身边有人,你就需要管理,管理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自己先行动,才有可能改变、影响对方。如果一味想改变对方,在这段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很累,一旦,你想改变对方,对方一定会感知到压力,要么逃避,要么反抗。
在亲子关系 中,也是这样的,谁困扰,谁负责。
从自己的困扰入手,解决问题。很多家长,说起孩子来,各种的不好,充满了抱怨,自己也很生气,一直觉得都是孩子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孩子皮,孩子学不会。
还是那句话:“谁困扰,谁负责”。
“孩子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所以我生气”。
转换成:“我觉得孩子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生气。”或者“我还没有找到让孩子做好这件事情的方法,所有我生气”。
此刻是不是心情已经平复了一大半了,没有抱怨,才有行动。
最后一点,关于共情,很多人提出来不会共情,做不到。
这也很正常,因为分工只是共情的前提条件之一,还有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条件是:能随时感知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如果对于自己的感受通道都是关闭的,那么,对其他人更是关闭的。
现在的我们,尤其是一线城市里,理智包围在我们周围,也把理智作为自己成熟的一种标志,越来越忽略自己的感受,事情出来的时候,一直在大脑里去分析应该怎么做,而忽略当下的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当出现不好情绪时,也是选择抑制,让它压在黑暗中,从不肯花时间去体会。
如果想学会共情,请先习惯性的感知自己的情绪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