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很注重自身的修为,从“修身”做起,然后才能成就大业。历史上留下了的有关“修身”的内容,很多描述的都是修身要达到的“结果”,至于怎么样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很少。在杨继盛的家训中,找到了难得的“修身”过程的记载。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保定容成人,今雄安新区)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
杨继盛为人耿直,刚正不阿,看到不平事,一定会上奏朝廷,他曾上书弹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因此受到了诬陷下狱,在狱中还受到了严刑拷打,在嘉靖34年遭奸人所害,慷慨赴义,死时年仅三十九岁。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念mǐn)”,世称“杨忠愍”。后人以其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有《杨忠愍文集》。
杨继盛在临刑前写了两封家书,一封是写给妻子张贞的,一封是写给杨应尾、杨应箕(念jī)两个儿子的。
在留给儿子的信中,杨继盛向儿子训喻了许多做人、处世、为官、治家的道理。
杨继盛特别提到的是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对儿子的指导。他告诉儿子们:“读书见一好事,则便思量:吾将来必定要行;见一件不好的事,则便思量:吾将来必定要戒;见一个好人则思量:吾将来必要和他一般;见一不好的人则思量:吾将来切休要学他。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会苟且,便为天下第一等好人矣。”这里,杨继盛发扬了儒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修身思想。
此外,杨继盛还在家书中告诉儿子们自己修养身心的过程。他教导儿子:“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大理’?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 若是合天理,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则上天必保护你,鬼神必加佑你,否则天地鬼神必不容你。”
杨继盛的“修身”,很注重自己的一思一念,思想上归正了,行为上自然也就归正了。他的做法也很符合儒家“君子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