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
恍惚间,已是人到中年,三十几年前的记忆亦略显模糊。关于端午,能回忆起来的也就是一些片段。
豫南的农村,端午是有一些特有风俗的。记忆中,端午早上起床,抬手揉眼睛的时候,会惊喜发现手腕上凭空多出一条多色的彩绳,而这彩绳都是大人们在前一夜趁孩子们睡着,悄悄系上去的。彩绳据说能辟邪,关于辟邪这事,儿时的我是不能理解的。但孩子们关心的是五色线的另一个传说: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把五色线解下来,扔到院子排水口里,它会变成一条小蛇,蜿蜒游走。于是,端午后期盼下雨,就是我那时的一大心事。
戴着五色线起床后,接下来就是洗脸吃饭。小孩子,尤其农村的小孩子,平时洗脸更像是一个仪式:手伸入脸盆,沾湿双手,快速在脸上抹几下,两秒钟,洗脸完毕!端午这天的洗脸水,跟平时不同,脸盆里,泡着的是栀子花。花,是前一天晚上泡进去的。花瓣洁白,花蒂碧翠,经井水一晚的浸泡,清幽,淡雅,一股冷香绕之不去。这个时候,“三秒洗脸法”是不适用的,搓手,揉脸,只到大人在一旁催促才肯结束。
接下来就是吃早饭,豫南的端午,端午宴是放在早上的。端午宴的主角是煮鸡蛋和煮大蒜。鸡蛋有咸、淡俩种,都是自己家鸡下的,提前腌制好。我们老家,粽子是一种稀罕物,是需要花钱买才可以有的,而在农村,花钱买的食物,一般是不会考虑的。我的端午节食品的记忆里,鸡蛋和粽子是没有多少份额的。于是,煮大蒜就当仁不让的承载了我儿时的端午食品记忆。
下面说说煮大蒜。
端午时节,也是大蒜收获不久的季节。煮大蒜用的是整头的大蒜,剪去须子,剪去蒜梗,清洗过后,扔在锅里,和鸡蛋一起煮熟。小时候,如果要有“厚黑料理”排名的话,煮大蒜会当仁不让的稳居榜首!带皮煮熟的大蒜,面面的,外加一种怪怪的味道,小孩子,对有特殊味道的食物,像香菜,芹菜这些,一般都是排斥的。煮大蒜的味道,排斥度比香菜、芹菜高的不知道要有多少个级别。但吃煮大蒜,会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任务,吃不完一头煮大蒜,不许吃其它的东西。原因至今无解。于是,各种小伎俩就登场了:含在嘴里,趁大人不注意吐掉;偷偷塞口袋里,嘴巴装模做样的咀嚼几下,然后说吃完了……诸如此法,不一而足。所以说,和五色线、栀子花水这些不一样,煮大蒜是用另一种方式占据了我的端午节儿时记忆。
成年后,偶尔的机会,又吃到了煮大蒜,面面的味道还在,怪怪的味道没有了。而那种面面的味道一下子把我拉回了三十年几年前。三十几年,改变了很多。当年的“黑暗料理之王”,倒变成了浓浓的回忆。
好了,不说了,我要去菜市场买蒜去了。
2018.6.17 纯手机扣文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