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些人远离父母妻儿,背井离乡,千里迢迢,上山下地,拜师悟道。求索真理的道场难道只能隐居山中,与世隔绝,心无杂念,了结凡尘么?
《扫除道》的作者键山秀三郎六十年如一日的践行扫除,用整洁的环境消除浮躁,用虔诚的心向员工、社会表达感激。
他说扫除道有五大好处,可以使人谦逊,可以成为有心之人,可以孕育感动,可以萌生感恩,可以磨砺心性。
在键山秀三郎看来,打扫除尘就是他的修炼的道场,他的修行不但改变了自己的企业,还影响、带动、赋能了社会各个领域。
打扫厕所这件看似最不起眼的小事也是人生修行绝佳道场。
孔子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家庭、他人、事情、自己四维一体的修行框架,告诉我们人生处处是道场。
家庭场: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去灵山
把父母作为修炼的对象,尊敬、爱戴父母,即使父母有不理解的行为,也要保持尊重。而有些人,认为给父母钱,让他们不愁温饱就是尽孝。有些人甚至对父母进行指责、教育、训斥。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就不是尽孝。所以要从与父母的关系开始修炼,真正做到“入则孝”。
他人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很多朋友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让我们借助它们的力量获得成长和跃迁。所以我们要对朋友“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从与他人的关系开始修炼,尊重他人,爱戴他人,甚至将这个范围扩展到爱国家、爱天下,你的路才会更加平坦宽广,真正做到“出则弟”。
事物场:实事求是,谨慎诚信
做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夸夸其谈,应该从实际出发,言而有信、小心谨慎。有些人为了面子,轻易许诺与人,可是能力根本达不到,结果只能失信于人。谨慎也是一种修养,只有谨慎的人,才不会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一旦答应了别人的要求,就会尽心竭力地达成别人的愿望,做到言而有信。所以每一件事物都是修行,要实事求是,谨慎诚信,真正做到“谨而信”。
内心场:视众生如子女,视子女亦如众生
爱自己、爱小家容易,但是爱别人、爱众生很难,众生平等就更难,这是一种能力,需要修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有着广阔的胸襟,能够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保持着友爱的态度,能做到这点就意味着人格的完善,真正做到“泛爱众”。
倘若一个人对上面的要求都做到了,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修养了,即“亲仁”。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与他们做朋友,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争取做个有道德的人。这也是孔子这句话的主要目的。只有做到“孝”“弟”“信”“爱”,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良好的规范,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
修行路径:文质双休 德育优先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真正的君子是文、质双修。那么文和质的修行有无先后?
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总结出学习的路径,先要进行道德伦理上的修养,在有了仁德之心后,若是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去学些文化知识了。
这一学习路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德高才浅,只是这个人对社会贡献多少的问题;而无德有才,则是危害社会的问题了。
比方说,古时的贪官污吏,无不想尽办法,搜刮民脂民膏,这些人多学富五车,每个人的智商都很高。即便是现在,利用自己掌握的高科技手段作案的人也是屡见不鲜,难道能说他们没有知识吗?从本质上看,这些人是在缺少仁德的情况下学习了文化知识,属于本末倒置的行径,所以他们很难成为一个好人。
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人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却更加重要。一个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会离成功更近,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