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三次去宜昌,第一次在2014年大四下学期和学生会主席团的WXH、ZYK、LY、ZY同学一起去三峡,其中LY和ZY是宜昌人;第二次是在2017年五一假期和LY、ZY去三峡,还分别去了他俩的家里,喝得酩酊大醉;这一次是因为ZZ同学的婚礼。ZZ同学是我的大学室友,也是宜昌人。我赶到他家后,他和别人打电话会说“我内蒙古的同学都来了,你还没来。”
参加过很多次婚礼,小时候是为了吃,长大后是为了亲友们的相聚,还有感动于一对新人的感动。
参加了很多次婚礼,大体的流程知道一些,所以当在宜昌参加同学的婚礼有一些不一样的流程时,立马就会察觉。以前在内蒙古参加婚礼流程基本上是前一天晚上的卯宴席,婚礼当天一大早男方去迎娶新娘,女方会堵门、设置各种游戏;把新娘娶回男方家,立马会有人把新娘的胸花、鞋子,新郎的鞋子、外套、领带、皮带、裤子、衬衫等物件哄抢;接着新郎背着或抱着新娘通过各种游戏和阻拦回到家里。
在ZZ婚礼上的体验是这样的,前一晚的卯宴席,当天早晨8:08分冲向新娘的屋子,又是唱歌、又是塞红包,终于打开房门。男方一众一进门就开始翻箱倒柜的找新娘的鞋子,一只被藏在厕所,另外一只在床垫里。找到鞋子后,伴娘开始出游戏,新郎一一过关,才将新娘娶走。娶走就直接娶回家放在床上了,我问ZZ在你家门口怎么没有人拦着你玩游戏、要红包。他说“都到家了,自己人怎么会拦着呢”。也是有道理的,可我们北方的在这时候也是要耍亲的,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程序,也是新郎最为难的时刻。
湖北并不算南方,也不算北方,婚礼的整个流程与北方都很相似,只是更为简单、轻松。在网上扒了扒南北方结婚文化差异,知识点很多。
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防止重婚,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婚礼是儒教婚礼、印度教婚礼、基督教婚礼,即三大文明圈的婚礼。在大部分的文化里,通常都会发展出一些结婚上的传统与习俗,其中有许多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其原始所象征的意义,逐渐演变为世俗婚礼。
婚礼,与出生(满月)、成人礼、丧礼一起被称为人生仪礼,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因为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这也是南方在晚上举行婚宴的原因。北方婚宴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正午吉时,新人入席,客人开吃”,而且在北方晚上办婚宴的大多数都是“二婚”。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周礼也规定女方到男方家居住。
当前中国流行的所谓婚礼仪式主要是90年代由台湾婚庆公司带入的一套操作流程为模板,该模板兼容中西婚礼仪式,满足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口味,并将传统婚礼喜热闹的方面发扬到极致。90年代以来流行的这套婚礼模板,与以往任何时期、任何国家婚礼仪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婚礼主导者由男女双方家庭变为婚庆公司、更世界独一无二的将西式婚礼中十分简单的拍摄婚纱照仪式变成了昂贵复杂、需要长期筹备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婚礼虽是世界各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仪式,但新娘在婚礼上穿婚纱的历史却不到200年时间。但在19世纪前,少女们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并没有统一颜色规格。直至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以一身洁白雅致的白色婚纱示人,以及皇室与上流社会的新娘相继效仿后,白色开始逐渐成婚纱礼服的首选颜色。象征着新娘的美丽和圣洁。
不同的地方还有更多不同的习俗,比如抢头、离娘肉、聚宝盆、坐福、过火盆、槟榔盒等等。在人物的单双数、红包的“千里挑一”等方面也有很多说法。这一行在大学开设一门专业也是应该的。